秦腔的来源和发展.pdfVIP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秦腔的来源和发展

秦腔的来源和发展

秦腔秦腔形成于秦,精进于汉,昌明于唐,完整于元,成熟于明,广

播于清,几经衍变,蔚为大观播于清,几经衍变,蔚为大观,是相当古老的剧种,堪称中国戏曲的

鼻祖,明代万历间(公元1573-1620年)《钵中莲》传奇抄本中,有一

段注明用[西秦腔二犯]的唱腔演唱的唱词,且都是上下句的七言体,说

明秦腔在当时或在那以前不但形成、而且已外传到其他地方了。

秦腔艺术源远流长。相传唐玄宗李隆基曾经专门设立了培养演唱

子弟的梨园,既演唱宫廷乐曲也演唱民间歌曲。梨园的乐师李龟年原

本就是陕西民间艺人,他所做的《秦王破阵乐》称为秦王腔,简称

“秦腔”。这大概就是最早的秦腔乐曲。其后秦腔受到宋词的影响,

从内容到形式上日臻完善。明朝嘉靖年间,甘、陕一带的秦腔逐渐演

变成为梆子戏。清乾隆时,秦腔名角魏长生自蜀入京,以动人的腔调,

通俗的词句,精湛的演技轰动京城,如今京剧的西皮流水唱段就来自

于秦腔。

甘肃秦腔在表演上三大独有的特色

一是唱腔高亢激越,感情饱满,变化强烈。南方很多人听不惯秦

腔,只觉得秦腔是直着嗓子喊,听起来震耳欲聋,不同于南方越剧、

沪剧等的慢声细气,舒徐婉转。这是南北文化的差异。苏州园林的假

山碧池、曲廊回栏及小桥杨柳的景致,给人以清新舒畅的感觉,而西

北的黄河激浪、华山群峰、祁连积雪、瀚海平沙却令人胸襟开阔,无

比振奋。登华山时的感觉同游江南园林的感觉是完全不同的。这种自

然环境的差异不是近几百年才形成的,而是在几千年、几万年前就如

此。这就积累形成了人们南北不同的气质和审美习惯。从诗歌来说,

自古以来南方以婉约之词见长,北方则多慷慨悲壮之诗作。北方人写

词者极少从民歌来说,南方以细腻的小曲胜,而北方则盛行高亢的山

歌。

二是舞蹈动作多粗犷有力,变化幅度大,重工架。如趟车、对打、

扑跌、翻跟斗等,都有突出的.武功表演的性质。当然,秦腔也有些表

现生活情趣,表现优美体态的舞蹈程式,但比起其他剧来,它突出地

反映出秦地人尚武的特征。

三是秦腔传统剧本以表现战争和忠臣良将为多。不是没有其他题

材,而是说别的题材不占主体的地位。而且,上面所说表现争战、反

对侵略,歌颂忠臣烈士、表彰刚正不阿作风的作品本戏多,而且有连

台戏(如《封神》、《列国》、《三国》、《杨家将》等可以连唱多日,

包公戏也可成系列)。其他的则数量较少。有些内容轻松、表现生活情

趣的戏,但全剧表现缠绵悱恻悲欢离合的剧目很少。

甘肃秦腔发展史

既然秦腔作为大西北人创造的一种精神财富而存在,自然也就成为

他们的一种精神信仰而光大,从其孵化孕育到生成发展再到向未来无限

延伸,似乎就像一张作茧自缚的大网,使无数代西北民众自觉投注了太深

的感情来培育着它和享受着它,陕西人如此,甘肃人同样如此。清乾隆年

间所修《凉州志》有载:“古凉州民习秦声已久,甘州亦然”;乾隆四十四

年(1780)王曾翼所撰《甘州府志》卷四“风俗”篇中,也称这种秦声的

流播在“西陲最尚”。“秦声”一词,向被诸多学者视为秦腔剧种的古

称,正说明它在清乾隆以前不仅在甘肃境内就已传衍旷久,且在剧目、音

乐、演员、班社以及各种表演技巧与程式的创造上多有积累。如始建

于清乾隆二十五年(1761)的敦煌营武班、始建于乾隆四十三年(1779)

的临泽沙河渠忠义班、始建于清道光十年(1831)的宁远(今武山)于家班

以及清咸丰初期的景泰同乐社、秦州魁盛社、金塔魏家班、清水马家

班等等,都为秦腔在甘肃的繁衍与发展立下汗马功劳。剧目方面,仅

1956年“发掘戏曲遗产竞赛”活动中,所收集到的各类剧目古本就多达

3000多本(折),其中便有清乾隆五十四年(1791)秦腔抄本《下宛城》和

清嘉庆二十一年(1817)秦腔抄本《火烧新野》等珍贵原件,此外还有秦

腔曲牌工尺谱500余首、脸谱300余帧。靖远县老君庙曾有嘉庆年间

铸造的一口铁钟,钟面以楷书刻镌秦腔剧目128本,旨在每逢老君寿诞之

时,供会首点戏酬神。

这一时期,甘肃秦腔的声腔体制也别有风致,其最突出的特点是:板式

兼以曲牌,曲牌杂以佛曲。此种遗风,一直延续到20世纪40年代末乃至

建国初期,故甘肃观众称它为“老秦腔”。就目前所能搜集到的“老秦

腔”中可供入词演唱的曲牌和佛曲就不下百首,而且皆系“甘所有陕所

无”的孤品。即便板腔体唱腔,也很有自己的特色,仅就作为最基本腔调

的[二六板]而言

文档评论(0)

188****7710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