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概论第7讲-道家.ppt

  1. 1、本文档共4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道家;一、老子与《道德经》;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二十五章

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老子》五十一章

“道法自然”不是说在道之上还有一个比道更高的东西。这个“自然”不是今人所谓自然界意义上的自然。在这里,“自然”不是一个实体词,而是一个状词:自然而然。道就是一个自然法那么。

老子以“朴”来标示道的特性,常以“复归于朴”、“复归于婴儿”来标志人已获得和具有“常德”的境界。朴是相对于“器”而言的,器是分化而具体成形之物,朴即一未分化的自然整全性。“婴儿”是朴的一个形象化的说法。这个复归于自然,实质上是要把自然的精神和意义保持在文明中。最理想的制度(“大制”)即在文明的存在中保持住朴或那个自然生命的整全性(“不割”)。

——李景林等主编《中国哲学概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老子》一章

道常无名。……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譬道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老子》三十二章

道为超越之体,本不可说。然道又必即名言而显。名言而显者为道之迹。无名、有名之本始义,要由“观”而见。观不是认识论意义上的静观,(而)是从人的修养、修炼而转出的生命智慧。“常无欲”就是无知无欲,类于婴儿之混沌,(其)所观者即此自然真实的无名之境。“常有欲”(那么)强调了人的理性方面的规定,(其所观者即名器中道之自然分际和条理)。此“有名”的实存恰恰是“无名”之超越性得以给出和显豁之真机。(惟制名宜知止、显德,符合自然之分际)。

——李景林等主编《中国哲学概论》;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老子》四十八章

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老子》五十六章

从事于学,要在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所以是“日益”。从事于道,就要有一个反向的活动(即)“减损”,消解文明(“知”和“制有名”)所加于人的伪和蔽,而使之归于自然无为。得道的方式乃表现为一种整体的直观,(这)首先要破除造成物我之对峙的价值分别,使人对物无亲疏、贵贱之偏执,不以利害与之相靡相撄,故可流行无碍,自然应物,与物无不通。此即所谓“玄通”或“玄同”。

——李景林等主编《中国哲学概论》;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老子》四十章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

——《老子》十六章

“反者道之动”,揭示了事物存在的一个普遍的规律;“弱者道之用”,那么是这个普遍的规律在人事上的运用,讲的主要是一种处世之道。……

“复”就是复归于道。而此向道的复归,乃在其各各“归根”、“复命”上表现出来。万物生成于道,各具有其“德”或性命。归根复命,是说万物虽有形有象,迁流不息,但仍在流变中保有其德或性命之“常”。而万物的归根,复归其性命之常,也就是复归于道。万物由生成到归根、复命,也是一个“反”,或者说反复。

——李景林等主编《中国哲学概论》;二、道家之形上学;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老子》二十一章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皎,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

——《老子》十四章

老子所谓“道体”乃指不可道不可名的“常道常名”,即不外是“终极存在”。由于道体既不可道不可名,老子始终不便直陈道体的“存在”,只有退而求其次,借用诗喻形式予以点描或猜谜。譬如“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等等语句暧昧吊诡,既许超形上学的不可道不可名之义,亦许形上学的道体之“有”义,故有唐氏“形而上之存在的实体”之义析出。

——傅伟勋《从西方哲学到禅佛教》;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老子》四十二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

——《老子》二十五章

不可道不可名的“道体”对老子首先彰显之为“道原”。老子所云“天地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等语,皆指涉“道原”之义。问题是在:老子“生”字究指何义?是指宇宙论意义的始源或造物者,抑指本体论意义的本根或根据?就外表结构言,似指前者;就深层结构言,那么似又指谓后者,盖“道法自然”而又“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应无所谓“生不生”之故。但是,我们在老子书中无法找出明确的解答,还得等待庄子解开谜底。

——傅伟勋《从西方哲学到禅佛教》;道者,

文档评论(0)

liuzhouzhong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