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概括提炼主旨或哲理(解析版).docx

精品解析: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概括提炼主旨或哲理(解析版).docx

  1. 1、本文档共2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PAGE1页/共NUMPAGES1页

把握思想内容、观点态度之概括提炼主旨或哲理

考点解读

古代诗人以诗言志,诗歌中所表达的理想志向,所阐述的人生哲理,所蕴含的美好情操,或对社会、对人生、对历史进行的总结等就是我们要揣摩的诗歌的主旨。有的诗歌主旨表达得含蓄隐晦,有的诗歌则表达得直白张扬,掌握一定的概括诗歌主旨的方法至关重要,这些方法能帮助学生更快、更准确、更全面地切入诗歌,把握主旨,完成鉴赏评价的目的。

(一)概括主旨

1.借助诗歌题目,理解主旨

诗的题目往往是这首诗的核心,或概括其主要内容,或暗示其感情基调,或表明其文体特点,可帮助我们理解诗的主题及作者情感。

2.关注小序注释,体会主旨

一般序在诗前,注在诗后,有时会巧妙地安排在题干中。它们有的交代创作的年代,有的交代创作的缘由,有的交代创作的经过,有的交代创作的背景、诗人的遭遇,有的又为整个作品奠定情感基调,帮助理解作品思想内容。

3.借助关键词句,揭示主旨

关键字词最能体现作者情感、最能体现作品意境,一般为动词、形容词,抓住了他们,就抓住了全篇。关键性句子有时出现在诗词的中间,多出现在诗末,直接或间接点题。词眼多为议论、直接抒情句。

4.品评诗歌意象,领会主旨

通过品评“意象”寓意,感知诗人情感。古诗中常见意象所蕴含的情感往往是固定的,读者只有在领悟意象寓意的过程中,才能把握诗歌的内容,领会诗歌的主旨,进入诗歌的意境,感知诗人的情感。

5.结合诗人经历,知人论世

分析诗歌的内容、主旨时,要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主要思想倾向以及创作的主要风格来分析。

6.梳理结构层次,抓住关键

古诗多卒章显志,要多抓尾句、尾联等关键句子,以此准确把握主旨。

(二)提炼哲理

1.要注意形与神

哲理诗中形与神的关系,就是艺术形象与哲理的关系。哲理是艺术形象的灵魂,而艺术形象则是哲理的躯壳。哲理总是因形而生,借形以寓,因此,我们应由形悟神,探求诗中的意蕴,理解诗的哲理美。

2.要注意情与理

哲理诗中的“情”与“理”,是诗人的情感与理性观念的对立统一关系。不少古诗往往通过抒情而言志,情中有理,理中含情。

3.要善于化实为虚

要从诗中所描写的具体形象和过程中抽取、提取出普遍的道理来,展现统一对立的普遍性,展现量变引起质变的规律,揭示新事物终将代替旧事物的历史趋势。

4.要化形象为抽象

表达具有普遍性或者规律性的道理,揭示事物之间普遍的联系与原则,告诫后人看问题要全面,展示出矛盾对立的两者会在某一特定条件下进行转化的道理,表现事物的发展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曲折前进的。

解题策略

一、概括主旨

初判断:

1.关注细节,如标题、注释、写作背景等。

2.关注题材。依据不同的题材特征判断诗歌的内容、主旨。

细答题:

1.理层次,定区间。梳理作者的写作思路,把握思路要点,根据题干要求划定答题区间。

2.抓关键,细分析。抓住关键词语、所用典故、表现手法、所处位置进行分析。

3.知人论世。可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主要思想倾向以及创作的主要风格来分析或用此来验证所答内容是否准确。

二、提炼哲理

在解读哲理诗时,要注意诗中的“形”与“神”、“情”与“理”,善于化实为虚。

具体步骤为:

首先要品味诗句,抓住形象(景、物、事)特点,进而联系社会现象、生活实际,由此及彼地联想,悟出其中蕴含的哲理。正所谓“既入乎其内,又出乎其外”。

典例剖析

一、概括主旨:

(2021·全国甲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和南丰先生出山之作①

陈师道

侧径篮舁两眼明②,出山犹带骨毛清③。

白云笑我还多事,流水随人合有情。

不及鸟飞浑自在,羡他僧住便平生。

未能与世全无意,起为苍生试一鸣。

【注】①南丰先生:即曾巩,陈师道敬重仰慕的师长。②侧径:狭窄的路。篮舁:竹轿。③骨毛清:谓超凡脱俗,具有神仙之姿。

在陈师道看来,曾巩是如何处理“仕”与“隐”的关系的?请简要分析。

【思路分析】

①“出山”即先生由“隐”到“仕”。诗歌前两联描绘先生出山的情景,先写先生的风采,再写出山路上所见;后两联评论先生出山,先写先生向往隐居生活,再写为苍生入仕。根据题干要求,确定答题区间为后两联。

②“鸟飞浑自在”,暗示了自由自在的生活。“羡他僧住便平生”,直接表达先生对“隐居山中的僧人”悠然闲适的隐居生活的羡慕。从颈联可以看出,曾巩对隐居生活是充满了向往的。尾联写他为了替天下苍生发声鸣不平,最终还是放弃了隐居生活,决然出山。

③知人论世。曾巩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勤于政事,关心民生疾苦。在“独善其身”与“兼济天下”之间,他选择了后者,把个人之乐暂且放下,将苍生之忧挂在心头。在这一点上,他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可谓异代同心。

【答案】①在曾巩那里,仕与隐并非截然对立,而是可以兼容于一身的;②曾巩向往离世高蹈、超凡脱俗,但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教辅之家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教师资格证持证人

法律、医学电子书,案列评析、合同PDF、教学设计、课件、导学案、中考、高考复习专题资料、试卷、真题、钢琴谱。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4年02月15日上传了教师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