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
?
移动互联网环境下教育舆情应对处置策略研究
?
?
赵国伟
摘要:加强信息网络的运用和管理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途径之一,面对移动互联网所带来的挑战与机遇,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应主动应对,健全舆情收集、研判、处置和回应机制,积极回应社会关切,“抢占”舆论制高点;打通“主流媒体舆论场”和“民间舆论场”,推动“官民”顺畅沟通和良性互动;用好教育舆情“预警器”,切实提升教育治理能力。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教育舆情;应对处置
近年来,教育舆情事件多发、频发,成为影响教育改革发展稳定的重要因素。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传统的信息传播模式被重构,教育舆情事件应对处置面临的风险和挑战不断加大。本文从移动互联网影响下的信息传播的新特点,分析移动互联网环境下教育舆情的新特点,进而探讨教育舆情应对处置的有效策略。
移动互联网影响下的信息传播新变化
当前,以移动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传播技术已经成为一种兼具人际沟通、信息发布、舆论传播、社会动员等功能于一身的聚合器,政府、公众、媒体、事件等舆情要素被裹挟着进入复杂的网络话语空间,舆情环境更为复杂,对舆情的把握更为困难,信息传播机理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1.信源渠道的博弈更为激烈
当今,依靠某一种传统媒体或者少数几种传播渠道就可以强势覆盖并有力引导舆论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不同信源渠道之间的博弈日益激烈。社交媒体的大规模普及形成了巨型的多功能信息网络,使得公众自身的传播能力和监督意识大为加强,带动了民间舆论场域势能大增。值得关注的是,海外社交媒体也是不可忽视的信息平台。一些发生在中国国内的社会事件经过Facebook、Twitter、Instagram等国外社交媒体平台的持续发酵,引起了西方主流媒体的关注,进而在很短的时间内引起国内舆论的跟进,形成“信息倒灌”的现象,这已经成为引发重大舆情事件的重要途径之一。
2.信息传播的速度“插上翅膀”
由于移动互联网打破了信息传播的时空限制,具备即时传播性、全覆盖性、交互性等特点,这就造成一些可能触动社会神经的私人话题可以迅速进入公众视野,以极快的速度扩散,在官方尚未介入时已呈现井喷式增长,迅速演变为跨行业、跨地区的全民关注的热点事件。
网络舆情酝酿期大大缩短,热点生成大大提速。非理性情绪在网上汇聚发酵,舆情燃点低、烈度高。一个热点舆情,在极短的时间内就可能扩散到网络的各个角落,给社会稳定带来不良影响,甚至会导致群体性事件,造成社会秩序的混乱。在舆论扩散的过程中,信息的传播范围不断外扩,在迅速变化的网络舆论场中,不同类型的舆情事件对媒体、网民、政府产生不同影响。在舆情事件刺激下,媒体、网民、政府的反应又会反作用于事件本身,影响事件的走向[1]。
3.舆情更为隐匿,观点交锋更为突出
由于移动社交媒体推动了网络用户群体的高度细分化,按照年龄结构、文化水平、兴趣爱好等诸多因素划分为不同的集群,形成一个个交错的“小圈子”,不同的群体有各自的活动空间和交流模式。在大大小小的社会网络圈层中,对于社会热点事件的讨论和解读的发声平台也在进行转移,从比较集中的微博等公开讨论的平台转移到更加分散的微信朋友圈等各类社交平台的“小圈子”中,甚至在一对一的微信、QQ等私人社交账号中进行讨论,使得舆情越来越隐匿。
不同的受众观点经由各种自媒体渠道迅速集结到不同的观点阵营中,在私密性更强的自媒体渠道中产生各种观点对立,形成不同讨论维度上的“观点群体”。网民有各自的立场,使得当下的社会共识愈发难于达成,极大提升了舆情的应对难度。在这样一个“人人都有麦克风,时时处处在线”的复杂网络环境中,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意见表达的主体。当无数的本来存在于“小圈子”里的舆情事件一旦具有公共话题属性,就会突破特定的集群进入到公开的网络空间,成千上万的网民发布消息、表达意见,再加上众多的转发和评论,舆情内容急剧增长,迅速形成舆论场上的“汪洋大海”。在这样的情况下,应对处置稍微不慎,线上舆情就会演变为线下事件。
移动互联网环境下教育舆情的新特点
教育舆情是指“某一教育事件、政策、观点所引发的各种利益主体表达出的具有价值倾向性的态度与主观意愿的总和”[2]。教育舆情作为舆情的一个分支领域,除具备舆情的全部“基因”,还具有自身独有的特性,尤其在移动互联网的影响下,教育舆情呈现出一些新特点。
1.教育舆情呈现高发态势
舆情是民生民意的“晴雨表”,背后反映的是社会情绪和社会思潮的变化。我国现阶段的教育舆情高发的特点是与教育的特殊重要地位和教育发展所处的历史时期紧密相连的。近年来,教育改革发展的步伐不断加快,但影响和制约教育发展的诸多因素依然存在:城乡区域间存在不合理的教育差距,优质教育资源的总量不足,教育系统内部存在局部不合理等問题依然会不断刺激各类教育舆情的发生[3]。按照教育阶段划分,互联网环境中的高等教育舆情主要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