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区在红军长征中的重要地位和历史作用.docxVIP

藏区在红军长征中的重要地位和历史作用.docx

  1. 1、本文档共1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

?

??

藏区在红军长征中的重要地位和历史作用

?

?

?

?

?

??

?

?

?

于安龙

(天津理工大学法政学院,天津300384)

[摘要]在红军长征所经过的少数民族地区中,以在藏区的活动时间最长,范围最广,历史影响最大。其中,川康藏区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红军长征途中的重要战略驿站和北上抗日的战略通道,而藏区人民对红军的无私帮助与大力支持,又使藏区在事实上发挥着红军重要物资补给站和兵员补充基地的重要作用。在藏区的实践活动,为党和红军正确处理民族矛盾,促进民族团结,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极大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中国化。

[关键词]长征;藏区;地理位置;民族政策

[中图分类号]A84[]A[]1001-8999(2015)05-0098-06

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进行了举世闻名的长征。在万里征途中,红军三大主力先后经过了川、滇、康、甘、青等省藏区。这些藏区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藏区群众的大力支援,在红军的长途行军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藏区位置比较偏远,地形复杂,为红军提供了重要的战略缓冲地带

红军长征开始后,就一直处于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中,形势一度十分危急。尤其是在靠铅笔和地图指挥作战的教条主义者的指挥下,红军“循萧克旧径”的战略意图可谓人尽皆知。蒋介石明确对部下说:“如侦察匪军有久盘之计,务即合围,毋容其再度生根。对朱、毛与贺龙合股之企图,务必随时洞察其奸,在战略上要经常注意,加以防范。”所以,他在红军的前进道路上布下了四道封锁线,企图一举围歼红军。湘江战役中,红军损失惨重,“红军长征向西突围时,兵力愈十万(确数不详),但经过湘江战役后,……红军通过广西境内的不足4万人,其中第五、第八两军团是溃不成军,红一、三、九军团损失也很大,估计达6万人以上”。遵义会议后,毛泽东重回军事领导岗位,红军又恢复了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四渡赤水期间发布的《告全体红色战士书》深刻体现了红军作战思路的重大转变:“为了有把握地求得胜利,我们必须寻求有利的时机与地区去消灭敌人。在不利的条件下,我们应该拒绝那种冒险的没有胜利把握的战斗。因此,红军必须经常的转移作战地区,有时向东,有时向西,有时走大路,有时走小路,有时走老路,有时走新路,而唯一的目的是为了在有利条件下求得作战的胜利。”在毛泽东实事求是思想的指引下,红军尽管在与国民党军队作战中取得了一些胜利,但直到红军渡过金沙江后,才把国民党数十万“追剿”军甩在金沙江以南,从而取得了战略转移的决定性胜利。

1935年6月13日,红一方面军先头部队从宝兴县的硗碛藏区翻越夹金山后,与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于藏区的达维镇,从此正式进入川西北藏区,同时也获得了难得的休整机会。这是因为,自红军从中央苏区突围以来,所经地区不管是江西、湖南还是广东、广西,都是国民党统治力量比较强大的地区,有的还被视为“中枢重地”,而川康藏区则地处边陲,敌人统治力量相对比较薄弱。另外,川军内部矛盾重重,军阀之间混战连连,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川军对红军的“围剿”力度。所以,红军在川康藏区的停留时间较长,驻扎的地区也非常广阔,方圆有20多万平方公里。但更为重要的是,川康地区的地理位置非常独特,它位于青藏高原边缘,横断山脉纵贯南北,大江大河并列其中,地形地势非常复杂,可以说是“关山险阻,羊肠百转”,“地险路狭,马不能行”。从行军角度来说,这样的地理条件是非常不利的,但对急需休整的红军来说,高山大河无疑构成了一道天然的“防御工事”,迫使国民党军队不得不“望山皱眉,临河叹息”。所以,从1935年6月中央红军进入藏区至9月走出草地,其间3个多月未遭受国民党军队的大规模“围剿”。川康藏区在地理位置上的特殊性在事实上起到了红军重要“战略驿站”之作用。

事物都是具有两面性的,恶劣的自然条件虽然为红军提供了暂时的栖息地,但也制约着红军的长远发展,这也就决定了藏区不可能成为红军长征最终的落脚地。事实上,在长征途中,党和红军一直在设法寻找一块合适的根据地,以便能安定下来有效地开展抗日斗争。遵义会议后,北上抗日正式成为红军的重要战略目标,而且党和红军也开始把是否利于抗日作为寻找合适落脚点的重要考量因素。从地图上可以看出,川康藏区是连接中国南方和北方的纽带,是党和红军走上抗日前线的重要通道。这样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川康藏区只能作为党和红军的“战略驿站”,而绝非久留之地。否则,党和红军不仅在政治上极为被动,而且在军事上也颇为危险,因为松、理、懋、咸一带,人口稀少,粮食缺乏,地形上也不适宜进行广大的运动战且易为敌人封锁,“主力红军不能久留在这些地区,久留会失掉我们的前途”。当时的《大公报》更是明确指出:松理懋广大区域均非汉人所能长期生活,气候之恶劣、地形之险恶、物产之缺乏,均足以限制已开化人

文档评论(0)

131****821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