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江哈尼族歌舞的当代转型发展.docx

元江哈尼族歌舞的当代转型发展.docx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

元江哈尼族歌舞的当代转型发展

?

?

王美佳

【摘要】文章从民族歌舞当代转型的原因出发,分析元江哈尼族歌舞传承发展出现的困境,对哈尼族歌舞当代转型的新媒体尝试进行总结,最后讨论了民族歌舞传承和新媒体发展的关系。文章认为,民族歌舞的当代转型一定要用好新媒体,重视新媒体在传统文化转型发展中的作用。

【关键词】新媒体;哈尼族歌舞;棕扇舞;转型发展

中图分类号:J607;J722.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0125(2019)07-0056-02

传统文化的发展是一个相对缓慢的过程,也是传统文化不断沉淀的过程。它的沉淀遵循的是“去之糟粕、取之精华、不断扬弃、为我所用”的原则,是与时代环境、社会变革、外来文化不断调适、相互影响、内化外生的过程。文化的发展,改变的只是文化的形式,不变的是文化的内核。一般说来,那些支撑民族图腾、信仰、价值、观念等精神层面的文化内核是很难发生改变的,至少是一种比较缓慢、长时段的改变。

作为传统文化形式,民族歌舞是时代发展演变的结果且为动态变化的过程。在某些时期、某些阶段,这种变化的力度和幅度更大,我们称之为变革或者转型。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民族歌舞的当代转型不仅是少数民族非遗传承的实践问题,也是学术界研究需要解决的理论问题。

一、民族歌舞当代转型的原因

歌舞是哈尼族长期进行生产、生活以及艺术实践的结果。从功能的角度看,元江哈尼族歌舞的当代转型可以归结为从祭祀到娱乐的转变,从仪式到展演的转变,从习俗到回忆的转变。具体表现为:祭祀功能弱化,娱乐功能强化;仪式功能弱化,展演功能强化;习俗功能弱化,记忆功能强化。

曾经的村落文化,一旦脱离了村落情境,势必会成为一种让别人欣赏和消费的景观。君不见,少数民族歌舞进入城市、登上舞台,就已经改变了这种原本属于村落文明的发展轨迹,从自娱自乐变成了娱人乐人,从自我内化的文化变成了别人眼中的景观,弱化了祭祀功能和精神属性,强化了商品功能和传播属性。

信息革命给这个民族的文化传承带来的影响是深远的。新媒体的使用,改变了哈尼族文化的传播方式,也影响到了民族歌舞的传承方式。跨越时空,同样也会颠覆文化的传承。不同要素的融合模糊了少数民族文化的边界,创新全新,特色不特,这种传承的困境也就是文化转型的困境。随着对外交流的频繁,不同文化的落差、反差也让很多少数民族选择了改变和调整,以外来文化作为学习的标杆,从而改变了本民族文化的原汁原味。以学院派的民族唱法为代表逐步趋向专业训练,就远离了原生态初衷,甚至发生了变异。原本不属于这一民族的文化特征被误以为是这一民族文化的属性和特质,从而误导传承者的效仿和更多范围的误读。此后的演唱者再唱本民族的歌,也会模仿专业歌手的唱腔,否则观众就可能不认同,这种“以讹传讹”的音乐传播现象是由媒介建构和定义的,和传统的音乐传播有着本质上的不同。

二、元江哈尼族歌舞传承面临的困境

元江哈尼族歌舞文化是几千年来哈尼族同胞在红河流域中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的产物,是与农耕社会相适应的自我循环系统。尽管这种文化系统有着很强的适应性,但是进入工业社会特别是后工业社会以来,这种文化系统面临着不可逆转的破坏,哈尼族文化的传承面临着众多困境。

作为一种活态文化,哈尼族歌舞的产生与发展依赖一定的文化环境与文化空间,脱离这种环境,其形态就面临改变或消亡的危险。一方面,一些哈尼族传统非物质文化技艺失去了依存的活动空间,逐渐减少,甚至消亡,属于自然消亡的过程。另一方面,在“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方针指导下,我们对于哈尼族歌舞的开发利用,没有正确处理好保护、传承、利用的关系,杀鸡取卵,涸泽而渔,加速了人为消亡的进度。

元江的哈尼族生活的地方多为偏远的村寨,經济上属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交通较为闭塞,属于“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独特气候环境,从而形成了一个相对而言比较封闭的民族体系和乡土社会。这样一种社会形态为哈尼族歌舞提供了一个比较稳定的传承生存空间。但正因如此,哈尼族歌舞与外界的沟通和交流相对较少,这些民间艺术精品大多以“养在深山人未知”的状态演变发展,不被外界所认知,发展演变较为缓慢,缺乏活力和动力,从而陷入了自然消亡的过程。

近年来,地方政府意识到哈尼族歌舞传承存在的问题,为哈尼族歌舞的非遗传承做出了很多努力,一些社会有识之士也参与到文化的传承当中来。但是,这种依托行政力量的传承模式无法提供传承的社会土壤,特别是以资金为导向的传承人资助无法解决传承面临的所有困境,只能是杯水车薪。而对于传承人的认定仅仅是认定,并没有给与更多的保障,传承人的社会动员能力较弱,无法组织系统的传承活动,更谈不上系统的展演活动。农民及家庭成员需要劳作,只能利用农闲时间进行系统的传承,无法为传承和展演保障充足的时间。村民之间的纽带过于利益化,对于公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方圆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