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
?
环境工程专业生态类课程的体系建设与教学改革
?
?
环境工程专业生态类课程的体系建设与教学改革
摘要:结合河南理工大学12年来环境工程专业生态类课程设置的变化历程以及2010级相关课程教学大纲的修订过程,提出了大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新思路:依据课程性质分类打包成子类课程体系的教学改革研究课题,教师根据自己的专业背景和教学经历,组成子类课题的教学团队,自由申报校级或省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在项目执行过程中,坚持以此类课程的教学团队建设为中心,在完成课程教学体系建设的同时,明确团队的科研方向,达到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的目的。
关键词:生态类课程;教学改革;教学团队
作者简介:孟红旗(1979-),男,河南焦作人,河南理工大学资源环境学院,讲师;武俐(1978-),女,湖北孝感人,河南理工大学资源环境学院,讲师。(河南焦作45401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08年河南理工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1)14-0094-02
一、问题的提出
1997年起,河南理工大学(以下简称“我校”)资源环境学院环境系开始招收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以培养具备环境污染控制工程的评价、设计、运行管理和研究开发能力的人才为主要目标。12年来,本学科得以长足发展。目前,环境科学与工程是一级重点学科,设有矿山环境工程1个二级博士点、环境工程和环境科学2个硕士点、环境工程1个本科专业,任课教师15名,其中副高以上6人,讲师9人,具备较为合理的教学与科研梯队。[1,2]
本科教学是环境系基础性的重点工作。为适应社会对人才质量的要求,系里每两年组织一次本科教学计划的修订工作。在参加两次修订工作之后,笔者认为教学计划的修订应在专业培养目标的指导下,依据课程的性质分类打包成子类课程体系的教学改革研究课题,任课教师根据自己的专业背景和教学经历,组成子类课题相关课程的教学团队,自由申报学校或省级的教学改革研究项目。[3-5]在此认识的基础上,笔者联系具有生态学教学与科研背景的教师,组成生态学教学团队,申报“环境专业生态类课程的体系建设与教学改革”校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获得通过。
生态类课程是环境专业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校环境专业开设的生态类课程包括必修课“环境生态学”、选修课“污染生态学”、“城市生态学”、“农业生态学”、“生态工程”以及实习课“环境认识实习”的生态调查部分。
虽然我校环境专业已经建立以“环境生态学”为中心的生态类课程体系,但还存在很多问题亟待解决:几年来,课程授课教师变动大,不利于教学经验的积累;缺乏统一的生态类课程教学组织,主讲教师之间交流少;课程体系不尽合理,各课程部分章节的重复和遗漏问题在所难免;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缺乏对生态类课程体系的整体性认识,课程衔接与学生选课效果不好;教师关于生态学方面的科研活动偏少,严重制约教师自身素质及对课程理论认识的提高。
通过本文的研究,希望找到以上问题合理解决的方法与措施,为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与修订探索出一条可行的方法。
二、环境工程专业生态类课程教学体系的建设历程
通过查阅2004级、2006级、2008级环境工程专业的培养计划,认识到了本专业生态类课程的建设与发展历程。2004级之前,由于教师相对不足,只开设必修课“环境生态学”和1门选修课“城市生态学”,总学分只有3.5学分,生态类课程教学体系相对单薄;2004级增开1门选修课“污染生态学”,总学分增加到5学分;2006级又增开2门选修课“生态工程”和“农业生态学”,总学分达到8分,同时,在第5学期的环境认识实习中增加生态调查的内容,生态类课程变得多样化,学生在选课方面则具有更大的自由度;2008级的教学计划修订,课程名称和门数没有改变,仅对学分和学时数作了调整,同时协调了各课程之间的关系与上课次序。生态类课程体系的建设历程见表1。
在几年的生态类课程体系建设中,环境系的多位教师参与了教学大纲、考试大纲的编写与修订,承担了相关课程的教学任务。但是,对于这些内容相互联系的课程之间,在教学过程中却相互独立,各课程部分章节的重复和遗漏问题不可避免,教学内容的继承关系不明显,不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态学知识体系。这主要是环境系的生态类课程主讲教师没有组成生态学教学团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缺乏交流,教学后又缺乏必要的总结和改进。同时,由于缺乏团队的激励效应,教师自身知识体系的不足长期得不到弥补,往往导致教学效果不良,以至于学生缺乏选修学习课程的兴趣。
另外,在几年的培养方案修订过程中,生态类课程一直缺乏实践教学环节。首先,实验室条件的限制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其次,学院对课程内实习环节缺乏经费投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