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地理会考卷(初中)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5分)
1.下列哪种自然资源属于非可再生资源?
A.矿产资源B.森林资源C.水资源D.土地资源
2.下列哪个城市不属于我国四大直辖市之一?
A.北京B.上海C.广州D.重庆
3.地球自转的方向是?
A.自西向东B.自东向西C.自南向北D.自北向南
4.下列哪种气候类型分布在我国南方地区?
A.温带季风气候B.亚热带季风气候C.热带雨林气候D.高原气候
5.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洲是?
A.亚洲B.非洲C.北美洲D.南美洲
二、判断题(每题1分,共5分)
1.我国位于亚洲的东部,太平洋的西岸。(√)
2.地球公转产生的现象是昼夜交替。(×)
3.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
4.地球上的水都是淡水。(×)
5.地球自转的周期是一天。(√)
三、填空题(每题1分,共5分)
1.我国领土的最北端是______。
2.地球上的水循环包括蒸发、降水和______。
3.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是______。
4.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是大兴安岭阴山______。
5.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是______。
四、简答题(每题2分,共10分)
1.简述我国地理位置的特点。
2.描述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
3.举例说明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的区别。
4.简述气候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5.说出我国三大平原的名称。
五、应用题(每题2分,共10分)
1.小明在地图上测得北京到上海的直线距离为5厘米,实际距离是多少千米?
月份气温(℃)降水(mm)
1月250
2月360
3月870
4月14100
5月20120
6月25150
7月28160
8月27140
9月23120
10月1680
11月1060
12月540
3.分析我国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在气候、地形、植被等方面的差异。
4.请列举我国五个不同地形区的代表性城市。
5.请说明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现象。
六、分析题(每题5分,共10分)
1.分析我国长江流域洪涝灾害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2.分析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原因及治理措施。
七、实践操作题(每题5分,共10分)
1.请在地图上标注出我国四大地理区域,并说明各区域的地理特点。
2.观察世界地形图,说出世界七大洲的名称及分布特点。
八、专业设计题(每题2分,共10分)
1.设计一个实验方案来验证地球自转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2.设计一个地理信息系统(GIS)项目,用于分析你所在城市的交通状况。
3.设计一个方案,用于调查和比较不同地区的气候类型对农业的影响。
4.设计一个模型,展示水循环的过程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5.设计一个旅游路线,串联起至少三个不同地形区的自然景观。
九、概念解释题(每题2分,共10分)
1.解释地理信息系统(GIS)的概念及其在地理研究中的应用。
2.解释什么是地理环境,并列举其主要构成要素。
3.解释气候和天气的区别。
4.解释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的定义及其重要性。
5.解释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十、思考题(每题2分,共10分)
1.思考如何通过地理知识来预防和减少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
2.思考城市化进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思考如何利用地理知识来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
4.思考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5.思考如何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十一、社会扩展题(每题3分,共15分)
1.讨论如何通过地理教育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2.分析一带一路倡议对沿线国家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3.探讨城市化进程中如何平衡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4.分析全球变暖背景下,我国沿海城市面临的挑战和应对策略。
5.讨论如何利用地理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中实现精准施肥和灌溉。
一、选择题答案
1.A
2.C
3.A
4.B
5.A
二、判断题答案
1.√
2.×
3.√
4.×
5.√
三、填空题答案
1.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
2.流入海洋
3.俄罗斯
4.贺兰山
5.中国
四、简答题答案
1.我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的西岸,南北跨纬度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