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的主题探究兼论鲁迅与《新潮》.docx

《明天》的主题探究兼论鲁迅与《新潮》.docx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

《明天》的主题探究兼论鲁迅与《新潮》

?

?

罗伟

摘要:《明天》是鲁迅在《新潮》杂志上发表的唯一一篇小说。这个历史的偶然,成就了鲁迅与新潮社同人师生两代之间的一段佳话。从《明天》的创作意图来看,鲁迅所说的“听将令”只是一个幌子,“俯首甘为孺子牛”才是实际行动所指。通过对《明天》研究史的条分缕析,我们可以看出,在主题探究方面,《明天》寄托了对妇女解放和鲁迅最深沉的思索:那种终其一生的国民性批判。两相结合,鲁迅其实对《新潮》同人寄望颇为深远。

关键词:鲁迅;《新潮》;《明天》

《明天》写于1919年6月至7月初,发表于1919年10月《新潮》杂志第2卷第1号上。后收入小说集《呐喊》。这篇小说只有三千余字,没有过于复杂的情节。大略地看上去,只是一个寡妇失去儿子的普通故事。这个看上去平淡无奇,甚至有些细碎的故事,没太吸引众多鲁学大家的关注。也许这正是理论的悲哀,就如伊格尔顿所说,“并非所有的方法都同样经得起不同特殊目的的考验”(1)。就文学而言,也不是理论与文本之间可以完全对号入座。总有一些作品超出理论的适用范围之外,《明天》就是其中之一,至少在某些方面是如此。把《明天》投给《新潮》是否鲁迅有意为之?没有确凿的证据表明这一点。是大有深意,还是一个历史的偶合?鉴于此,我们必须追问:

一、《明天》的创作意图:是否为“听将令”之作?

在《呐喊·自序》中,鲁迅称这部作品为“听将令”的“侥幸”之作,因为当时的主将不主张消极,“在《明天》里也不叙单四嫂子竟没有做到看见儿子的梦”(2)。这里的主将当然不需要实指,可以虚化为主张以文学革命拉开民族启蒙大幕的五四一代学人。《新青年》就是他们驰骋的战场。《呐喊》中的前三篇小说都发表于《新青年》杂志,而紧接着的《明天》最初发表于1919年10月《新潮》月刊第二卷第一号。之后不久,《新青年》同人就分道扬镳,《新潮》上却涌现出了一批青年作者,叶绍钧、俞平伯、杨振声等就是其中的佼佼者。正是《新潮》给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新一代的新文学作者提供了平台。

从各类资料都表明,鲁迅曾经寄厚望于青年一代。《新潮》正是一份青年学生创办的刊物。在创办之初,鲁迅就曾关注过这份刊物。在给好友许寿裳的信中,鲁迅给《新潮》下了“颇强人意”的评语(3)。对向来吝啬嘉言的鲁迅而言,这评语不可谓不高。若干年后,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的序言中有针对《新潮》小说创作的评价:“自然,技术是幼稚的,往往留存着旧小说上的写法和语调;而且平铺直叙,一泻无余;或者过于巧合,在一刹时中,在一个人上,会聚集了一切难堪的不幸”。在鲁迅看来,这些青年学生的创作实在是有些幼稚,只是当时出于一种对新生事物的保护,没有过多地苛责。(4)那么该如何促成他们尽快地成长进步?首先是鼓励,在信中鲁迅评价青年们的小说创作,虽有微瑕,“这样下去,创作很有点希望”(5)。在鲁迅的鼓励和支持下,新潮社成员中有多人和鲁迅过从甚密,比如罗家伦、孙伏园、李小峰等。

早在1918年1月罗家伦就曾在老师们的阵地《新青年》上发表了《青年学生》一文。该文从“主义”、“结婚”和“学风”三个方面对当时“暮气沉沉”的青年们当头棒喝。1918年6月胡适主编的《新青年》易卜生专号上发表了《娜拉》的剧本,其前两幕的译者也是罗家伦。鲁迅给许寿裳的信中特别表达了对《新潮》的赞赏:“其内以傅斯年作为上,罗家伦亦不弱,皆学生”(6)。鲁迅在日记中关于罗家伦的记载就有近十处之多,这些内容主要包括二人之間的书信往来和罗家伦的拜访。遗憾的是,因为种种原因二人书信的内容并未为学界所见。

地缘政治或者罗家伦的一再拜访终于产生了积极的结果:鲁迅给予《新潮》稿件支持,一篇小说《明天》和一则译文《察拉图斯忒拉的序言》。鲁迅日记中有这样一条记载:“晚钱玄同来,夜去,托其寄交罗志希信并稿一篇”(7),这里的稿即小说《明天》。只是很显然,鲁迅不太可能把罗家伦看成“当时的主将”,而是出于对青年的爱护和关心,才给予了这份支持。结合鲁迅后来评价,可以看出鲁迅对这帮年轻人的创作技巧实在不甚看好。对于艺术创作来说,捷径,或者说提升技艺的一个很好的方式就是临摹经典。《明天》在《新潮》上发表,在某种程度上就完成了一种示范意义。这不能不说是现代文学史上的一段佳话。如此看来,“听将令”只是一个幌子,俯首甘为孺子牛才是实际行动所指。

二、《明天》的研究史:从妇女解放到心理分析

明确了“听将令”与做“孺子牛”之间的分野,我们就要探讨一下《明天》的主题。在分析这篇作品的时候,很多论者都会把它和封建礼教、妇女解放之类的宏大主题结婚起来。曾有识者谈到,长期以来学术界大体上把它归为鲁迅深切同情底层劳动人民特别是劳动妇女悲惨命运的一类主题(8)。所以我们看到的往往是把单四嫂子与祥林嫂和爱姑等人物形象放在一起。比如一篇上世纪80年代的文章中,作者这样论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34****797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