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膜炎球菌性肾上腺综合征疾病详解.docxVIP

脑膜炎球菌性肾上腺综合征疾病详解.docx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1

疾病名:脑膜炎球菌性肾上腺综合征

英文名:meningococcaladrenalsyndrome缩写:

别名:华-佛综合征;暴发型休克型流脑;暴发型紫癜性脑膜炎球菌血症;急性肾上腺皮质功能衰竭;急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急性肾上腺危象;Waterhouse-Friderichsensyndrome;acuteadrenocorticalhypofunction

疾病代码:

ICD:A39.8

概述:脑膜炎球菌性肾上腺综合征即华-佛综合征(Waterhouse-Friderichsensyndrome),亦就是指暴发型休克型流脑,又称暴发型紫癜性脑膜炎球菌血症、急性肾上腺皮质功能衰竭、急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急性肾上腺危象等。国内文献或教科书把本病征当作暴发型休克型流脑的同义词来应用。

该病是由脑膜炎球菌(Neissriaminingococcus)感染所致,临床多见于小儿,常突然起病,有高热、头痛、呕吐、惊厥、皮肤黏膜出血点、检查有脑膜刺激征、脑脊液有化脓性改变。该病呈流行性,好发冬春季节,严重者病情凶险,死亡率高。由于广泛开展计划免疫,近多年来发病率已明显下降。

流行病学:本病征由1906年R·Waterhouse与1918年C·Friderichsen先后对肾上腺出血引起急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而得名。

1.传染源传染源是病人和带菌者。其中带菌者和仅有上呼吸道炎的患者是该病的主要传染源。病人从潜伏期开始至病后10天内具有传染性。一般传染源病人远不如带菌者重要,因流行期间人群鼻咽部带菌率显著增高,可达50%,带菌人数为患者10~20倍。流行期间所带菌群以A群为主,非流行期间所带菌群以B、C群为主,带菌率低而稳定。

2.传播途径病原菌主要通过飞沫经空气传播,进入呼吸道感染。因病原体在体外生活力极弱,所以通过小儿玩具、日用品间接传播机会极少。但同睡、喂奶、接吻等密切接触,在婴幼儿的发病有重要意义。

3.易感人群人对流脑的易感性与人体内抗体水平密切相关。新生儿及出生2~3个月的小婴儿,由于来自母体的抗体,不易患病。6个月~2岁婴幼儿由于抗体水平下降,发病率最高。以后随年龄增长,发病率逐渐降低。20岁时抗体

2

达成人水平。在大城市中发病分散,2岁以下小儿发病率最高,中等城市以2~4岁发病率最高,小城市则以5~9岁发病率最高。在偏僻山区,人群特异性免疫力低,一旦有传染源进入,15岁以上发病者占总患病人数1/2以上。病后可获持久免疫,故再次发病机会很少。

4.流行特征

(1)季节性:冬春季节发病较多,从11月份至次年2月份开始上升,2~4月份达高峰,5月份开始下降。其他月份偶有发病,但终年有病例发生。

(2)周期性:流脑发病大约3~5年1次小流行,7~10年1次大流行的周期性。这是由于间隔一定时期后人群的特异性免疫力下降,新的易感者增多所致。我国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有4次流行高峰,从北方向南方扩散,1984年开始的第4次流行,因广泛接种流脑疫苗而及时控制。由于实行预防接种,这种周期性已被打破,但因菌型的改变,仍可有流行的发生及散在的发病。

病因:本综合征病因很多,可由于严重感染、出血、创伤、手术、长期使用大剂量激素而骤停、皮质应激反应差所诱发。

发病机制:过去认为本病征的发病机制是双侧肾上腺皮质出血或栓塞造成急性肾上腺皮质激素急剧减少所出现的皮质功能衰竭状态。近年来认为这不是主要或必须的因素。而是由于脑膜炎双球菌释放内毒素引起微循环障碍。初期内小血管痉挛、微循环缺血、组织血流灌注量减少,发生细胞缺氧和酸中毒,临床出现轻型休克症状。如缺氧持续,酸性代谢产物聚集,则使毛细血管大部分扩张,大量血液停滞在毛细血管床内,有效循环血量急骤减少,引起一系列重症休克症状。由于微循环中血流缓慢、血液浓缩、血管内酸性产物集聚,均可促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使微循环通路障碍,组织缺氧和酸中毒加重,器官功能减退,而休克不易恢复。发生DIC后消耗了大量的凝血因子,使患者有出血倾向。因缺氧时纤维蛋白溶酶增加,血管内纤维蛋白溶解,出现纤维蛋白溶解亢进。重要脏器微循环障碍所致的组织缺氧缺血,可引起心、肺、肾、肝功能不全或衰竭,缺氧性脑水肿。

临床表现:起病急,病情进展迅速。患儿于短期内出现遍及全身的广泛瘀点,并迅速扩大,融合成大片瘀斑。循环衰竭症状很快发生,早期轻者表现为面色苍白,唇周、肢端轻度发绀,皮肤潮湿发花,手足发凉。脉搏细速、呼吸急促、血压下

3

降、尿量减少、神志清楚或嗜睡。若不及时抢救,周围循环衰竭症

文档评论(0)

医疗护理精品文档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中级卫生资格证持证人

专注医疗护理文档创作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3年03月16日上传了中级卫生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