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脏利什曼病疾病详解.docxVIP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1

疾病名:内脏利什曼病

英文名:visceralleishmaniasis缩写:

别名:内脏利什曼原虫病;黑热病;kala-azar;blacksickness;Burdwanfever疾病代码:

ICD:B55.0

概述:利什曼病(leishmaniasis)系利什曼原虫所引起的寄生虫病,由不同虫种引起的利什曼病的临床表现也不同,可分为内脏利什曼病(visceralleishmaniasis,VL),皮肤利什曼病(cutaneousleishmaniasis,CL)和黏膜皮肤利什曼病(mucocutaneousleishmaniasis,ML)三种。内脏利什曼病也称黑热病(kala-azar),是由杜氏利什曼原虫(Leishmaniadonovani)所引起的全身性疾病,以长期发热、肝脾肿大、末梢血白细胞数减少和血浆球蛋白增高为其主要临床特征。

流行病学:本病呈全球性分布,主要见于亚洲的中国和次大陆及中东一些国家,非洲和欧洲地中海沿岸国家,以及南美巴西、秘鲁等国。我国的辽宁、河北、北京、天津、山西、山东、河南、安徽、江苏、陕西、四川、湖北、甘肃、新疆、内蒙均曾有本病的流行。建国后开展大规模防治工作,至1958年已基本控制了本病的流行,但在新疆、甘肃南部和四川北部仍有散发病例发生。在流行病学上本病可分为人源型(平原型)、犬源型(山丘型)和自然疫源型(荒漠型)三大类型,前两型的传染源为病人和犬,后型主要为野生动物如野鼠等。我国的主要传播媒介是中华白蛉,在新疆则为长管白蛉。荒漠型内脏利什曼病主要见于新疆及内蒙,患者主要为2岁以下的婴儿,外来人群的成人感染者可以表现为淋巴结型利什曼病,传播媒介为野栖蛉种吴氏白蛉和亚历山大白蛉。人类对本病有普遍的易感性,但10岁以下儿童更为易感。营养不良等因素也有利于本病的发生,而免疫状态的低下可使本病的病情更为严重。

病因:引起内脏利什曼病的病原体是杜氏利什曼原虫指名亚种、杜氏利什曼原虫婴儿亚种和杜氏利什曼原虫恰氏亚种,也有学者认为这三种均是独立的虫种。近来也有报告热带利什曼原虫(L.tropica)偶也可引起内脏利什曼病。利什曼病原虫的生活史包括前鞭毛体(promastigote)和无鞭毛体(amastigote)(以前称利朵

2

体)两期,前者见于白蛉体内及培养基内,后者见于哺乳动物宿主体内。前鞭毛体呈锥形,前端较宽,后端较尖细,大小为15~25μm×1.5~3.5μm,有鞭毛一根自前部顶端伸出体外,核位于中央,动基体位于前部。无鞭毛体呈椭圆形,大小为2.9~5.7μm×1.8~4.0μm,内有核及动基体。当白蛉叮咬时,病人或储存宿主体内的无鞭毛体进入白蛉胃内,转化为前鞭毛体,经7天左右的发育和繁殖后,前鞭毛体进入白蛉喙部。此时白蛉如再叮咬人或其他动物宿主时,前鞭毛体进入其体内,为吞噬细胞所吞噬,转变为无鞭毛体并进行繁殖,且被带至网状内皮系统各器官继续繁殖。各种利什曼原虫的形态除大小外,并无明显差异,只能依据同工酶电泳和DNA分析等方法来鉴别虫种。

发病机制:当杜氏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自白蛉喙部进入人体后,即为宿主的吞噬细胞所吞噬。前鞭毛体表膜上的糖蛋白Gp63可与巨噬细胞表面的C3受体结合,而其表膜上另一大分子膦酸酯多糖(lipophosphoglycan,LPG)则可激活补体,使C3沉着在虫体表面,并通过CR3(C3biR)受体而使虫体附着于巨噬细胞,而使之被吞噬。前鞭毛体转变为无鞭毛体,并在巨噬细胞内繁殖,直至将吞噬细胞胀破,无鞭毛体又为其他吞噬细胞所吞噬,并继续繁殖。网状内皮系统大量增生,导致淋巴结肿大和肝、脾肿大。

病理学变化主要为肝大,枯氏细胞增生,胞浆内充满大量无鞭毛体,常有浆细胞浸润。脾肿大,髓索中有大量吞噬细胞和网织细胞增生,并有浆细胞浸润,窦内皮细胞增生,吞噬细胞内有大量无鞭毛体。脾小结数量明显减少,结构不清,且显著萎缩,中央动脉周围淋巴鞘胸腺依赖区内小淋巴细胞几乎全部丧失。各类血细胞的减少与脾功能亢进有关。

临床表现:

1.潜伏期本病的潜伏期为3~3.5月,有的可达5.5个月或更长。

2.临床症状与体征本病常见的症状有发热,典型者呈双峰热型,也可呈弛张热型或稽留热型。常伴有出汗、疲乏、全身不适及无力。全身淋巴结轻度肿大及肝、脾肿大,后者尤为明显。有时皮肤可出现斑丘疹,红斑或色素减退斑,刮片可找到无鞭毛体,皮疹也可在治疗后出现,后者则称为黑热病后皮肤利什曼病(PKADL,postkala-azardermalleishmaniasis)。末梢血液白细胞明显减少,继之出现贫血、鼻出血、齿龈出血或皮肤瘀点。感染较

文档评论(0)

医疗护理精品文档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中级卫生资格证持证人

专注医疗护理文档创作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3年03月16日上传了中级卫生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