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古代哲理故事.pdf

  1. 1、本文档共2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24年古代哲理故事

古代哲理故事篇1

南宋时临安(今杭州)城内,有个名叫俞嘉的孩童,天资聪颖,才思敏捷,7岁即会吟诗作

对,平日淡吐也不同凡响,故被称为“神童”。

一日正值清明,郊外山明水秀,风光旖旎,游人多扶老携幼出城“踏春”,俞嘉也到金波门

外游玩。游人见“神童”来了,纷纷围住他,笑出偏题难他,俞喜均应对自如。

正巧,忠臣宗泽与奸相秦桧也各自祭祖后归衙,路过此地,见神童如此机繁,也下轿逗趣。

宗爷从地上捡起一根枝枝问俞嘉道:“你可知这是什么树?”俞嘉说:“以木配公,岂不为松?”

秦桧见状,也从地上拾起一根枯树枝问:“小孩,你说说看,我手里的又是什么树呢?”俞

嘉见是人人憎恶的奸相秦桧,于是冷笑一声说:“这谁不知?你手里是槐树。”秦桧问:“何以

见得?”俞嘉回道:“以鬼就木,非槐莫属!”围观者无不哈哈大笑,拍手称快。

秦桧既羞又恼,但对孩童又不便发作,只好狼狈而去。

古代哲理故事篇2

莫问前程

郑詹尹:“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用君之心,行君之事。”

——《楚辞·卜居》

楚国大夫屈原忧国忧民,却受到奸党的陷害而被放逐他乡,连着三年都不能见到楚王。屈原

心中一片茫然,不知该何去何从,于是就向太卜(负责占卜算卦的官员)郑詹尹询问自己的前程。

屈原问道:“我到底该如何?是该为国家尽忠,还是为名利奔波?是该仗义执言,还是苟且

偷生?是该洁身自好,还是同流合污?是该像骏马一样昂昂千里,还是像水鸟一样泛泛波中?是

要与鸿鹄比翼,还是与鸡鸭争食?孰吉孰凶?何去何从?”

第1页共22页

郑詹尹回答:“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用君之心,行君之事。(一尺虽长,但有时却会觉得

它短;一寸虽短,但有时却恰恰觉得它长。先生自然不必多虑,按照你自己的意愿做你想做的事

就好了!)”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这长长短短谁又说得清?郑詹尹并没有给屈原答案,其实屈原也不需

要答案。

真正的强者是不会去算命的,因为去算命本身就意味着向命运屈服,而只要向命运屈服,就

难免受到命运的捉弄。

燃起烛光

燕相:“举烛者,尚明也;尚明也者,举贤而任之。”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春秋时候,有一个楚国人给燕国的宰相写信。因为天色已晚,他便对仆人说:“举烛”。由

于他写得太专心,将这两个字也写在了信里。

燕国的宰相收到信后,看到信中莫名其妙的“举烛”二字,很是奇怪。经过一番琢磨,他才

恍然大悟,解释道:“举烛者,尚明也;尚明也者,举贤而任之。(举烛就是要提倡清正开明的

政策,就要任用贤才!)”于是他带着这封信向燕王禀告。燕王一听也很高兴,于是就按照“举

烛”的理解任用贤才,实行开明的政策,居然也把燕国治理得很好。

燕国最终能实行开明的政策、百姓能安居乐业,绝不是一个偶然的巧合,而是燕王乃至燕国

全体百姓的品德、智慧和福报累积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其实,早在这封信到达燕国之前,燕

国的烛光就已燃起。

第2页共22页

人师难遭

魏昭:“经师易遇,人师难遭。愿以素丝之质,附近朱蓝!”

——《尚友录》

东汉著名的博学大师郭泰,自幼刻苦学习,博通经史,且为人刚直。其众多弟子中有一个来

自陈国的青年叫做魏昭。

魏昭初次见到郭泰,就拜倒在他脚下请求道:“晚辈愿跟随在先生的左右,洒扫服侍!”郭

泰说:“你应当到课堂上好好地读书,大老远跑来跟着我做什么?”魏昭答道:“经师易遇,人

师难遭。愿以素丝之质,附近朱蓝!(能传授知识的老师容易遇见,但是能教会如何做人的老师

太难得了。我愿意用自己纯洁的本质,来接受先生的熏染!)”

于是郭泰就收下了这个侍者。一次,郭泰生病,几次三番为难魏昭,魏昭都没有一丝怨恨。

郭泰这才说:“我过去只是知道你的容貌,而今天知道了你的心。”从此,郭泰就把魏昭当作了

真心的朋友。

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老师”,不仅要传授知识与技能,更要教导学生如何做人。知识与技能

的传授在课堂上就能完成,但是个人的熏染,若不是在日常生活中言传身教,恐怕很难有效果。

古代哲理故事篇3

王羲之小的时候,练字十分刻苦。据说他练字用坏的毛笔,堆在一起成了一座小山,人们叫

它“笔山”。他家的旁边有一个小水池,他常在这水池里洗毛笔和砚台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