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大年初一了,你还点外卖?”外卖骑手说。
“大年初一了,你还送外卖?”年轻人说。
现代生活方式对传统习俗造成了多方面的影响,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时代的河流
马内蒂尔在《未来主义宣言》中一语中的:“我们已然进入一个竞速的时代,永远处于永恒的、无处不在的速度里。”
哲学家的话语揭示了我们的处境:人心已经停止跳动,陀螺仍在空洞地旋转。日常生活的平庸忙碌掩盖不住人心的单调窒息。用马内蒂尔的名言来解释传统习俗和现代生活方式的矛盾难免有牵强附会的嫌疑,却可以从一个切面窥探到矛盾根源的一隅:即后现代主义和超现代化的裹挟和加持。
传统习俗自我们从燔黍擘豚,污樽抔饮的原始社会一路走来,便逐渐萌发、发展、壮大于千百年的文化沃土。我们在一年的奋斗与打拼后风尘仆仆地赶回家,在一顿年夜饭后又积蓄了新的力量。纵使天各一方,故乡依旧是心之所归。正如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所言:故乡具有本真性和无穷性。
然而,快节奏的现代生活和传统习俗具有矛盾性。海德格尔曾在他的诗篇抒写:“不断回到故乡,意味着政乡的消亡。”同样,不断背离传统习俗意味着传统习俗的消亡。正如文章开头所说:我们处于永恒的,无处不在的速度里。竞速时代意味着快捷和使利,“萨特主义”尘嚣至上.它与传统习俗乡土性、慢节奏的特点相悖。
更为严重的是城市化和现代化的蔓延。“走调的城市化和现代化无孔不入,这似乎是人类正像受着一场隐秘的灾难。”当代诗人刘立杆的话如一颗子弹正中眉心:巨大的城市仿佛巨大的隔离,人们相互眺望,却看不清彼此的命运。正如张秋子所说:“内在医乏,只能外求。”匮乏的内心和外界的吸引让我们沉沦于现代生活方式——外卖,快节奏或是互联网,到最后,我们被异化和客体化,消失于莽莽丛林和茫茫人海,既不会死在故土,又不会死在爱人的怀抱里。
传统习俗和现代生活方式的矛盾似乎不可调和,使我们被抛置于一个忍退两难的境地:渴望传统习俗以及故乡的勾通,却又无力对抚现代生活的困境。
实则解决方式很简单。即以自我价值勾连传统和现代化。保留传统习俗的优点,取其精华,并从中不断汲取精神力量。
同时,利用现代化带来的便捷却不耽溺于此,明确自我价值,不被互联网所带来的轻薄的快乐稀释。在传统习俗和现代生活方式的双重加持下走向精神与物质的双向富足。
“人们在河岸上耕作,谱写诗歌,甚至创作雕塑。”《时代的河流》中这样写。新时代的我们,在时代的河岸上精耕细作,遇见价值观的游牧者。我们扎根于传统习俗,却不放弃和现代社会的联系。
我们的身影倒映在河流里,熠熠生辉。
“反叛”的自觉
当今社会,传统节日与相应习俗的“简化”趋势愈发明显,这是年轻一代对于繁复礼节的一种反叛。
从“网络祭祖”到“赛博送礼”,往日跨越漫长距离、抵达实际的人的情感需求逐渐淡化,亲戚之间的交情也在“去繁”过程中有选择性的保留或刻意疏离,更多时间与精力被投入值得维系的关系而不再限于血缘。同样的,习俗也在新的价值倾向下被选择,在节日氛围渲染出的其他乐趣之中不复“完整”的传统姿态,
一系列的习俗迁移实质在于对往日形式的剥除,同时基于个体认同对传统节日作出重新阐释。在同一个时刻,人们很难统一地做着相同的、约定俗成的事情,而是因多元个体的选择呈现出丰富的庆祝形式,不断强调着个体内部的主观性和反叛精神;即使是除夕夜作为打牌的背景音,也出现了各式各样的“春晚”。习俗所对应的时刻作为特殊的节点,截出一张横截面的图样,它标明的坐标从地域细化到人,这无疑融入了鲜明的当代语境特征.
然而需要意识到的是,对于个体化、差异性的刻意强调如若过度,抑或是并不明确共指向、仅仅强加概念将会导致人们之间的联系愈加浅淡,甚至成为孤岛。习俗本身所携带的一致性来源于其内核,或祈愿、或团圆、或回望。在历史性的厚重下,倘若一味追求便捷与轻盈,将使我们与多年前的人们遥遥呼应的可能性反复被削弱,也使我们忘却其诞生时潜藏的喜悦或疼痛。因此,不断警醒自身,防止在形式的背离下撤去内核,这是习俗任移的过程中更应当被强调的部分。
无论形式的新旧,我们始终呼唤着传统习俗的集合所代表的宏大叙事在相同历史所赋予的意义下,感知即是将平日里截然不同的个体连缀成集体的最切实方式。我们拥抱亲人、拍下合照,在网络上分享也接收着共同的幸福,在回望中沉下心来感悟着对往日、对未来共同的思考,使时代书写成为和谐的和声而非堆叠的杂音。
现代生活无疑提供了交流的媒介与独特的个性,而贯通的认同感使习俗仍然作为载体传达着跨越时空的轰好哀乐。
正如昨日,当我们抬头仰望明月纯粹的情绪随心脏而起伏,我们因此得知明辉所笼罩的人们,总是站在同一片大地上。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