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使用经方的标准
作为中医防治疾病的主要工具,方剂是在辨证立法的基础上,按
照一定原则,选定药味、药量等组合而成的药方。组方讲章法,用药
有规矩,这一过程尤其需要充分考虑处理好其间的各种关系,如方与
证、方与药、药与药、量与效等。兹对此略谈拙见。
方证关系
辨证论治的基本要求是法随证立、方从法出,即治法由证而决定,
是组方的依据;方剂依法而组建,是治法的体现。因此,方证关系其
实反映的就是关于证与方之间的适配性问题。
方证相应,或谓之方证辨证,是张仲景学术思想的一大特色。
《伤寒论》中有“病皆与方相应者,乃服之”之言,并将所辨之证以
方剂命名,如“病如桂枝证”,“柴胡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等。
一般认为病是因特定的致病因素、发病规律和病理演变导致的异常变
化过程,具有特定的症状和体征,涉及全程,贯穿始终;而证是疾病
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病理本质的概括,包括病位、病因、病性及邪正
关系,具有阶段性、动态性。
这种证与方一一对应的关系模式,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如孙
思邈对《伤寒论》的整理即采取了“方证同条,比类相附”的方法。
朱肱则称以“药证”,谓“所谓药证者,药方前有证也,如某方治某
病是也”,并提出“须是将病对药,将药合病,乃可服之”。柯韵伯
认为“仲景之方,因病而设,非因经而设,见此症便与此方,是仲景
活法”,其《伤寒来苏集》的编撰即采用以方类证、以方名证,方不
拘经。徐灵胎以方证相应为据,编著了“不类经而类方”的《伤寒论
类方》。日本古方派代表吉益东洞指出:“《伤寒论》唯方与证
耳”“医之方也,随证而变,其于证同也,万病一方;其于证变也,
一病万方。”
方证相应的关系实质是“有是证则用是方”,即方与证之间有着
相对固定不变的关系,如治疗太阳中风证的最佳用方是桂枝汤,治疗
脾胃虚寒证的最佳用方是理中丸,治疗气虚血瘀证的最佳用方是补阳
还五汤等。
这种方证的对应关系,还产生了“异病同治”的现象,如胃下垂、
直肠脱垂、子宫下垂等病,若同因于中气下陷者,则均可用升提中气
的补中益气汤治疗。
此外,方证之间还存在着一对多或多对一的关系。如小柴胡汤既
能治伤寒少阳证,也能用于妇人热入血室证;龙胆泻肝汤既能清肝胆
实火,又能泻下焦湿热;补中益气汤既能治疗脾胃气虚证,又能治疗
中气下陷证,还能治疗气虚发热证。而八珍汤、十全大补汤、人参养
荣汤等均可用于气血亏虚证。
方药关系
方以药成,方药之间存在着有离有合的关系。徐灵胎《医学源流
论》言:“方之与药,似合而实离也。得天地之气,成一物之性,各
有功能,可以变易血气,以除疾病,此药之力也。然草木之性,与人
殊体,入人肠胃,何以能如人之所欲,以致其效?圣人为之制方以调
剂之……故方之既成,能使药各全其性,亦能使药各失其性。操纵之法,
有大权焉。此方之妙也。”近代新加坡名医黎伯概亦言:“药者呆板
之物,而方者灵变之才。若分各味药,则本划然各有一性,而联合用
之,则已别为一意义,是为方之性理,此为中医所独长。”
方与药合,药物的性能和功效是组方选配的依据,也是一个方剂
的功效基础。通过了解方中药物的功效,即可大致判断出该方剂的整
体功效。如黄芩、黄连、黄柏、栀子均为苦寒而善清热泻火解毒,所
组成的黄连解毒汤的功效则为清泻三焦火毒。再如人参、茯苓、白术、
甘草均有补气健脾的功用,由此组成的四君子汤自然也以益气健脾为
主功。由此可见,这种方药相合的关系,反映了方与药,尤其是主药
功效的一致性,即药物功用与方剂主体功效大体相同。方剂功效则是
方中各药味功用的集合,只是这种集合决非药味功用的简单堆砌或加
和,而是循法配伍,力求取长补短、扬长避短的结果。
方与药离,药在方中,原有的性能及功效都会发生一定程度的改
变,有时会呈现出一种似合实离的关系。具体表现为同一药物在不同
方剂中有选择性地发挥作用,所谓“随证配伍,功效各异”。
如陈皮在异功散中的作用是行气散滞以防补药之壅,在二陈汤中
是理气燥湿以助化痰,在保和丸中是理气健脾以消食滞,在补中益气
汤中是调理气机以助升降,在五仁丸中是行气通滞以助传导,此即
《本草纲目》所言之“同补药则补,同泻药则泻,同升药则升,同降
药则降”。
再如桂枝,《成方切用》有言:“桂逢阳药,则为汗散;逢血药,
即为温行;逢泄药,即为渗利,与肾更疏,亦必八味丸之桂,乃补肾
也。故曰当论方,不当论药,当就方以论药,不当执药以论方。”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