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ICS03.120.10CCS
ICS
03.120.10
CCS
A00
湖 北 省 地 方 标 准
DB42/T2288—2024
质量提升项目效益测算评价
Thebenefitcalculationandevaluationofqualityimprovementprojects
2024-09-22发布 2024-11-22实施
湖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布
DB42/T2288—2024
DB42/T2288—2024
I
I
目 次
前言 III
1范围 1
2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术语和定义 1
4一般要求 1
5评价指标 1
指标体系 1
评价方式 1
6评价实施 2
评价程序 2
评价范围和评价周期 3
项目内容 3
评价指标 3
评价数据和资料 3
评价结果 3
评价报告 4
资料归档 4
7标准实施及评价 4
附录A(资料性)评价指标库 5
附录B(规范性)定量评价指标测算方法 8
附录C(资料性)湖北省地方标准实施信息及意见反馈表 13
参考文献 14
DB42/T2288—2024
DB42/T2288—2024
III
III
前 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湖北省标准化与质量研究院提出。
本文件由湖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湖北省标准化与质量研究院、湖北省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研究院、武汉工程大学、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武汉科技大学、湖北高投引导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吴斌、罗自立、林艳、戴朝娟、张茜、梅慧、张焱、李先江、张凌、姚鹏、朱宽正、易玲娜、李睿琪、李娉婷、龚廷、郑甜甜、张宇群、董燕晶、刘露、鲁力、黄松、姜泽阳、顾鑫、张紫怡。
本文件实施应用中的疑问,可咨询湖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电话:027,邮箱:,对本文件的有关修改意见建议请反馈至湖北省标准化与质量研究院,电话:027-邮箱:Hbzlts2356@163.com。
DB42/T2288—2024
DB42/T2288—2024
DB42/T2288—2024
DB42/T2288—2024
PAGE
PAGE11
PAGE
PAGE2
质量提升项目效益测算评价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质量提升项目效益测算评价的一般要求、评价指标、评价实施。本文件适用于质量提升项目的策划、实施、管理和评价。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本文件没有规范性引用文件。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质量提升 qualityimprovement
在一定的技术经济条件下,围绕产品、服务、管理等方面,以增强高质量发展能力为目的所采取的持续性改进活动。
一般要求
质量提升项目效益测算评价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质量提升项目效益测算评价包括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以定量评价为主。指标设置符合客观事实、用词准确、具有可比性。
不同项目、不同提升内容,可分别制定评价指标进行评价。
评价指标
指标体系
评价指标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个类别。
各评价指标类别设立若干一级指标,必要时设立二级或更多级指标,可参见附录A设计质量提升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宜遵循以下原则:
指标体系有效反映评价对象;
指标层次结构全面反映评价对象;
为综合评价质量提升效益,采取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评价指标可根据评价需要和质量提升项目特征设置,附录A未涵盖的指标可依据实际情况进行补充。
评价指标优先选取有代表性的指标,避免交叉重复。
评价方式
测算方法
质量提升项目效益测算可采用本文件提供的测算方法或其他科学适宜的测算方法。
经济效益
测评实施质量提升项目对经济发展所起的积极作用或产生的有益效果。如研发效益,可从改善前后研发成本对比来评价;生产运营效益,可从产品合格率、材料费、生产周期率、设备故障率等方面评价。质量提升经济效益宜根据附录B的方法进行测算。
社会效益
测评实施质量提升项目对社会发展所起的积极作用或产生的有益效果。如制修订标准所产生的社会效益,可设置促进产品质量和安全、推动技术创新、改善产品互操作性、提高工作效率等评价指标。产品质量和安全、推动技术创新、改善产品互操作性可采用德尔菲法、调查问卷法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DB5227T 132-2024 都匀毛尖茶低温指数保险指标与理赔服务规范.pdf
- DB6109T 309-2024 大水面富硒鲢鳙生态增殖技术规范.pdf
- DB 5113T 44-2024 产业园区知识产权公共服务规范.docx
- DB 5113T 45-2024 笋用绿竹栽培技术规程.docx
- DB31T 1502-2024 工贸行业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管理规范.docx
- DB31T 1504-2024 应用软件适配信息技术应用创新环境技术规范.docx
- DB31T 1505-2024 港口自动驾驶集装箱卡车运行技术要求.docx
- DB31T 1507-2024 复合气瓶定期检验与评定.docx
- DB37T 4766.1-2024 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与服务规范 第1部分:救助信息采集与发布.docx
- DB42T 385.1-2024 高山辣椒栽培技术规程 第1部分:漂浮育苗.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