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代中医教育1.1教育机构在古代,中医的传承包括带徒和办学两种.pdfVIP

1古代中医教育1.1教育机构在古代,中医的传承包括带徒和办学两种.pdf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1古代中医教育

1.1教育机构

在古代,中医的传承包括带徒和办学两种方式,带徒是民间的,办学则是政府主持的。

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医学校创建于南北朝宋文帝元嘉二十年(公元443年),称太医署。此机

构在隋唐两代(公元581-907)得到不断扩展,尤其唐代形成了相当大的规模,成为全国最

高的医事管理与教育部门。太医署不仅有主药、医师、药园师、医学博士、助教、按摩博士

等教学人员,还设有太医令及太医承、医监、医正等行政管理人员。公元629年,唐政府还

以太医署为模式,在全国各州府建立了地方性医学校,形成了国家与地方两级的中医办学形

式。

宋元时期(公元960-1368),医学教育进一步发展。宋代分设翰林医官院和太医局,前

者主管医政,后者则为医学教育之专管机构,可见对医学教育的重视程度。太医局设正副两

个负责人,政府明确规定其中一人须由精通医学者担任,以保证教育管理质量。到崇宁年间

(公元1102-1106),太医局又被置于国子监(国家最高教育管理机构)管辖之下,行政组织

和学生待遇也按“太学(国家最高学府)”办理,从而使医学教育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正式

纳入了国家官学体系。在元代的至元九年(公元1272年),为加强医学教育,还另设了一个

教学监察机构“医学提举司”,其主要职能是对教师、教材等进行查考,以及学生管理和药

材鉴定等工作。

明清时期(公元1368-1911),中医的官办教育出现衰退之势。导致这一状况的主要原

因有二:其一是从元代开始实行的行户世袭制度,包括医药在内的不少职业采用家族世袭,

不得随意改换,这对医学的传承方式产生了极大影响。其二是清代以后,西医传入,医疗活

动的不断扩展,以及其办学方式都对传统中医教育产生了很大冲击。在这历时500多年的时

期,中医学术的发展实际非常迅猛,业医者数量大增,且名医辈出,但家传和师承却成为最

重要的中医教育途径。

1.4教学管理

良好的教学管理制度是保证教育质量的条件,也是反映教育体系成熟程度的标准。在

中医教育蓬勃发展的唐代,医学生入学要进行严格的考试,以择优录取。入学后,学生每月

由博士进行月考,每季由太医令亲自主考,年终则由太常丞总试。假如考试成绩突出,医术

己经超过现任医官者,即可提前毕业,并授官职。反之学习成绩很差,九年之内仍不合格者,

则令其退学。这种考核制度到宋代得到进一步加强。宋神宗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实

行于太学“教育三舍法”进入医学校,即按考试成绩把学生分为“外舍”、“内舍”、“上舍”

三个等级,成绩合格者可逐级从“外舍”递升至“上舍”,特别优秀者则能越级递升,甚至

提前毕业。其考试形式采用公试和私试结合的方式,每年举行公试二次(期中和年末),私

试三次(在不同学习阶段)。成绩评定需综合全年考试结果而定。

医学理论与诊疗能力在古代医学教育中得到同等的重视。唐太医署在规定医学生精读

《素问》、《灵枢》、《脉经》等经典医著的同时,要求其参加临床实习,并记录和统计其治癒

的病例,以之作为成绩考核的重要依据。宋太医局更是为每个学生建立了诊疗档案。来太医

局求治者须先行登记,由教师及学生轮流出诊。每个学生发有专用之病历记录本,用以记载

辨证,用药和疗效等情况。根据治疗结果,学校每年进行一次评比,分为上、中、下三等。

疗效十全者为上,十失一者为中,十失二者为下。对成绩优异者给予奖励,痊愈率不及七成

者降级,未及五成者便行开除。

严格的考核制度在古代医学校一直得到认真执行。考核对象不仅为学生,也包括教职

人员。这一传统始于唐宋,一直延续到明清时期。明代,每年进行四次考试。此外,每三年

还要进行一次大考,医学生和已录用的医士一同参加。考试成绩合格者方可录用或继续录用。

不合格者,给予两次补考机会,仍不合格则取消行医资格。清代的考核制度也大体如此。

唐太医署不仅规定对学生定期考核,而且“诸博士、助教皆分经教授学者,每授一经

必令终讲,所讲未终,不得改业。诸博士助教,皆计当年讲授多少,以为考课等级’,:“凡

医师、医正、医工,疗人疾病,以其痊多少而书之以为考课。”[n0〕对于教师和教辅人员的

考核制度保证了师资队伍的质量,这样也保证了整个医学校的教育质量。

明代:医学生

清代:凡入太医院的肄业生,均由太医院堂官每年分四季考试。每届三年,由礼部堂官

到太医院主持考试。取中者叫“医士”,不取者,仍照常肄业,以待再考。每份试卷有正、

副两题。正题多为论述题,常以证候命题,考察学生理论水平。副题为理论联系实际的判断

题。先以“假令”列出脉证,然后提出“系属何证?

文档评论(0)

175****506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一线教师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