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发展超超临界火电机组之我见
袁伟马锦龙
(中国华电集团杭州华电电力试验研究所,浙江省杭州市,310012)
摘要:通过对世界各国发展超超临界机组经验与教训的分析,结合当前国际、国内能源与环保形势与政策,
初步探讨了目前电力紧缺情况下,发展超超临界火电机组的前景与模式。
关键词:超超临界机组效率供电煤耗环保锅炉管材材质国产化
1概述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国签订的《京都议定书》已于2005年2月16日正式
生效,这是人类历史上首次以法规的形式限制温室气体排放,《京都议定书》规定,发达国家
在2008年到2012年间要将温室气体的排放总量在1990年的基础上削减5.2%。《京都议定书》
的特色在于二氧化碳排放可以进行市场交易:生效后二氧化碳排放作为一种商品将可以在缔
约国之间进行自由买卖。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尽管在当前不须承担削减排放的义务,但是,
作为世界二氧化碳排放第二大国,而且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又加上中国是世界第一煤炭消
耗大国,如何提高煤炭的燃烧效率,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成为能源与电力企业面临的最大
机遇与挑战。
中国的能源结构决定了我国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尽管会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如:风力发
电、太阳能发电、核能发电、潮汐发电、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等,但燃煤电厂始终将占居
主要的发电比例。因此,在目前国内以低效、高排放的小型火力发电厂为主的电力市场情况
下,优先改造小机组及发展超超临界火电机组成为中国应对《京都议定书》的主要对策之一。
2中国发展超超临界火电机组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据统计,截止2003年底,我国火电机组平均单机容量不足100MW,平均供电煤耗达
379g/kw.h,比国外先进水平高50-60g/kw.h。由于单位GTP的能耗较大,近年来,随着国民经
济的高速发展,国内大部分地区出现了用电负荷的紧张局面,大力发展电力建设迫在眉睫,
同时,由于世界能源价格的日益高涨及S0x﹑NOx﹑CO2排放对人类及环境的损害与破坏不断
加重,持续提高清洁能源发电的比例及大力发展高效超超临界火电机组成为我国电力管理部
门及发电企业面临的重要科题。特别是我国作为煤炭的资源大国,如何提高燃煤发电机组的
效率,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成为放在决策与科研部门面前的非常迫切的问题。
根据国外超超临界火电机组的技术统计,九十年代以来投产的超超临界机组的机组效率
高达43%-48%,供电煤耗为260g/kw.h-290g/kw.h,比同容量的常规超临界机组效率提高了
4%-5%,比亚临界机组效率高约8%-10%。因此,我国如能在今后十年内,使超超临界机组容
量的比例提高至20%,可使全国火电机组平均供电煤耗下降约20g/kw.h,10年可节约标煤约
3.6亿吨标煤,折合CO2排放约2亿吨。
3国外发展超超临界火电机组的历史经验
欧美国家发展超超临界火电机组已有50多年的历史,以前走过一些弯路,主要是对材料
的研究落后于机组参数的提高。比如:美国在五十年代末投运了两台容量为125MW,参数分
100
别为31Mpa621℃/566℃/538℃及容量为325MW,参数分别为34.3Mpa649℃/566℃/566
℃,由于其设计参数超越了当时世界的材料制造水平,机组在投入运行后不久,便多次出现受
热面爆管事故及高温腐蚀等材料问题,在设计参数下坚持运行8年后,不得不降参数运行。
前苏联、前联邦德国在五十年代中后期投产的超超临界火电机组也具有同样的命运。直至八
十年代中期,随着能源价格的不断上涨,各种材料的制造技术及机组控制系统的成熟与完善,
运行良好的超超临界机组才在欧洲及美国不断涌现。在近十年来,随着超超临界机组技术的
进一步完善,更高参数和效率的超超临界火电机组得到飞速发展,发达国家已投产及在建的
超超临界火电机组多达数百台,已基本取代亚临界火电机组。
而日本对超超临界火电机组的研究始于八十年代初,由于借鉴了欧美国家的成功经验及
失败教训,走了一条引进、消化、模仿、材料研究优先的路子,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1967
年从美国引进第一台超临界机组,进行消化吸收及工业化试验的基础上,于1989年和1991
年投运了两台容量为700MW,参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动力锂电池行业基本情况.pdf
- 对流传热定义及影响因素 - 对流传热定义及影响因素.pdf
- 对流传热分类、研究方法及能量微分方程 - 对流传热分类、研究方法及能量微分方程.pdf
- 对流传热问题的数学描写及速度边界层 - 对流传热问题的数学描写及速度边界层.pdf
- 对数平均温差的设计方法 - 对数平均温差的设计方法.pdf
- 多表面系统的辐射传热辐射传热的网络法 - 多表面系统的辐射传热辐射传热的网络法.pdf
- 多表面系统的辐射传热特殊情形及几点说明 - 多表面系统的辐射传热特殊情形及几点说明.pdf
- 多维非稳态导热 - 多维非稳态导热.pdf
- 防水防尘等级的定义.pdf
- 仿真秀-MatDEM奖学金申报表2020.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