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生平研究报告.pdf

  1. 1、本文档共2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苏轼生平研究报告

苏轼生平研究报告

论创作成就,则苏轼无疑是北宋诗坛上第一大家。在题材的

广泛、形式的多样和情思内蕴的深厚这几个维度上,苏诗都是出

类拔萃的。更重要的是,苏轼具有较强的艺术兼容性,他在理论

上和创作中都不把某一种风格推到定于一尊的地位。所以苏轼在

总体成就上实现了对同时代诗人的超越,成为最受后代广大读者

欢迎的宋代诗人。然而,这样一位人人敬仰的大文豪,却在着一

生中倍受排挤,屡遭贬谪。那么,苏轼这位天下之奇才是以什么

样的心态来面对人生坎坷的呢?在人生的不同阶段,他在文学上

又有何成就呢?就让我们走进苏轼,去体味他那传奇的一生,去

了解他那不平凡的事迹吧!

苏轼的一生,大概可分为五个阶段:

一.少年学识积累阶段;

苏轼21岁前可谓处在学识的积累阶段。他的家庭富有文学

传统,祖父苏序好读书,善作诗。父亲苏洵是古文名家,曾对苏

轼和其弟苏辙悉心指导。母亲程氏有知识且深明大义,曾为幼年

的苏轼讲述《后汉书范滂传》,以古代志士的事迹勉励儿子砥砺

名节。当苏轼21岁出蜀进京时,他的学识修养已经相当成熟

了。

少年时的大量积累为苏轼日后思想的形成打下了基础。苏轼

学识渊博,思想通达,在北宋三教合一的思想氛围中如鱼得水。

苏辙记述苏轼的读书过程是:初好贾谊、陆贽书,论古今治乱,

不为空言。既而读《庄子》,喟然叹息曰:吾昔有见于中,口未

悟实相,参之孔、老,博辩无碍,浩然不见其涯也。(《亡兄子瞻

端明墓志铭》)苏轼不仅对儒、道、释三种思想都欣然接受,而

且认为它们本来就是相通的。他曾说庄子盖助孔子者,庄子对孔

学的态度是阳挤而阴助之(《庄子祠堂记》)。他又认为儒释不谋

而同、相反而相为用(《南华长老题名记》)。这种以儒学体系为

根本而浸染释、道的思想是苏轼人生观的哲学基础。

二.全盛高官时期;

服膺儒家经世济民的政治理想,他22岁中进士,26岁又中

制科优入三等(宋代的最高等),入仕后奋厉有用世之志。他为

人坦荡,讲究风节,有志于改革朝政且勇于进言。苏轼的文学思

想是文、道并重。在这个时期,他推崇韩愈和欧阳修对古文的贡

献,认为韩愈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潮州韩文公庙

碑》),又认为欧阳修论大道似韩愈、记事似司马迁(《六一居士

集叙》),都是兼从文、道两方面着眼的。但是苏轼的文道观在北

宋具有很大的独特性。首先,苏轼认为文章的艺术具有独立的价

值,如精金美玉,市有定价,文章并不仅仅是载道的工具,其自

身的表现功能便是人类精神活动的一种高级形态:物固有是理,

患不知之,知之患不能达之于口与手。(《答虔体俞括》)其次,

苏轼心目中的道不限于儒家之道,而是泛指事物的规律,例如日

与水居的人有得于水之道(《日喻》)。所以苏轼主张文章应像客

观世界一样,文理自然,姿态横生。他提倡艺术风格的多样化和

生动性,反对千篇一律的统一文风,认为那样会造成文坛弥望皆

黄茅白苇般的荒芜。

正是在这种独特的文学思想指导下,苏轼的散文呈现出多姿

多采的艺术风貌。他广泛地从前代的作品中汲取艺术营养,其中

最重要的渊源是孟子和战国纵横家的雄放气势、庄子的丰富联想

和自然恣肆的行文风格。苏轼自谓: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

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

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

不可不止。(《自评

文》)他的自我评价与读者的感受是相吻合的,苏轼确实具

有极高的表现力,在

他笔下几乎没有不能表现的客观事物或内心情思。苏文的风

格则随着表现对象的

不同而变化自如,像行云流水一样的自然、畅达。韩愈的古

文依靠雄辩和布局、蓄势等手段来取得气势的雄放,而苏文却依

靠挥洒如意、思绪泉涌的方式达到了

同样的目的。苏文气势雄放,语言却平易自然,这正是宋文

异于唐文的特征之一。

苏轼擅长写议论文。他早年写的史论有较浓的纵横家习气,

有时故作惊人之论而

不合义理,如《贾谊论》责备贾谊不知结交大臣以图见信于

朝廷,《范增论》提

出范增应为义帝诛杀项羽。但也有许多独到的见解,如《留

侯论》谓圯上老人是

秦时的隐君子,折辱张良是为了培育其坚忍之性;《平王

论》批评周平王避寇迁

都之失策,见解新颖而深刻,富有启发性。这些史论在写作

上善于随机生发,翻

空出奇,表现出高度的论说技巧,成为当时士子参加科场考

文档评论(0)

乐毅淘文斋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2113104600004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