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读后感 .pdfVIP

  1. 1、本文档共2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乡土中国读后感

乡土中国读后感(15篇)

乡土中国读后感1

这是一本深入中国农村的一本著作,这里讲的乡土中国,并不是具体的中国社

会的素描,内容只就农村而言。虽然如此,但中国上千年来的压迫封建思想并非短

短几十年就能从我们的血液中消失的。即使在今日的城市,也依旧有着乡土的特

性。因而从农村着手描述,更能反应出原汁原味的中国。

本书从乡土本色、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差序格局,维系着私人的道德、

家庭、男女有别、礼治秩序、无讼、无为政治、长老政治、地缘与血缘、名实的分

离,从欲望到需要等方面展开叙述。我们中国乡土社会表现的熟人社会特征,在差

序格局下的亲疏关系,在儒家社教的文化传导下,活生生的向世人展示出中国社会

的整个面貌。在《乡土中国》一书中,费老从普通乡下人的土气入笔,一反常人对

土气这个词的藐视,称赞“土”字用的精当,因为中国传统社会的小农经济依靠的

正是土地。也正是因为有了土的滋养,才有“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农业,才有

了聚村而居、与世无争的传统生活,才有了中国人生生不息的传统文化根源。这种

乡土独有的气息蕴含着一股浓厚的人文气息,也是乡村独有的气息。乡土社会的本

质不是别的,而正是这种“土气”。此等的精辟见地,如果没有一种流淌在灵魂深

处的传统文化意识和乡土中国情绪,恐怕是难抒发出来的。

《乡土中国》所透露的正是这种对本民族文化的认识,或者说是对传统文化的

社会学层面的解析。从《乡土中国》到《再论文字下乡》,都是在谈论民族历史、

文化对个人根深蒂固的影响。差序格局更为深远的影响仍然是对中国人行为方式、

道德观念的传统导向,“公私不分”,“私人道德”盛行,在现代化的今天也不能

完全理解。而这对于市场经济的发展,现代化的转型,无疑是起着消极的作用。

乡土中国读后感2

近几日花了些时间,读完了费先生的《乡土中国》倒是颇为感触,全文内容不

多,也就寥寥数万字罢了。篇幅上倒是比不得某些个“大师”“教授”之流的大

作,但是内容上却是字字珠玑,短短篇幅之间却是将中国几千年的乡土性质阐述得

明明白白,不得不佩服先生大才。读毕后细细想了几日,总归动笔写下这篇书评,

如能说清其中百一便是万幸。

说到乡土中国,我无疑是亲切的,我的幼年是在中国西部一个典型的农村度

过,倒是和费先生调查的云南村落差距不大。还是费先生笔下的典型的血缘村,全

村上下几百人之间多多少少有些血缘关系,常常一个班上合上老师都是一个姓氏,

并不奇怪。先生写下这十数篇文章时正是抗战,距今大致已有七十余年之久了,大

抵是想看看在经历了新中国大力发展后的中华乡村,有无展现出其新貌呢?也是看

到先生的认识大抵是在今日也是对我国乡村振兴有着独到的作用的。

先生在“文字下乡”中提到,中国乡村的社会基础不变,文字下乡怕是难以推

行的,更遑论文字所背负的文化了,在这里又必须要提出,先生在文中从未说过乡

土文化较之所谓先进文化的优劣区别,先生本意中,大抵只有一种文化适不适合这

样一片土地,乡土文化在这片土地上传承了几千年了,大抵是适合的,但是无奈外

部条件的变化来临了,我们要做的至多能说是以一种文化去改变另一种文化。并不

好说是愚昧或是其他。回到正题,如今的乡村文字大概算是下乡了,那么回看则是

社会基础发生了怎样的改变呢?使得乡土社会这样一个本来不需要文字的社会主动

的吸收着文化。

新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我们都知道一个特殊群体名为“农民工”,民工进城,

这是一个文化群体向另一个文化群体的交流,什么支持着民工进城呢?是欲望。进

城务工常常能获得不错的经济效益,所以民工需要留在城市,但是两个文化圈子的

隔阂是巨大的阻力,所以当他们教育孩子时,文字是必不可少一环。这是生存的必

须。况且与那些年月不同,乡村被真正的有效管理,识字无疑是必须的。所以我们

看得到文字首先打破了乡村的壁垒,是欲望的巨大作用。

前面说到了教育,在如今的乡村,确实有些像如费先生几十年前所见到的一

般,存在着长老权力,但是现在无疑是分化了,弱化了。校园办进了乡村,于是乎

我们看得到的教化权力一分为二,一方面是学院老师的现代化教育,但是乡村的孩

子们又会受到长辈的管教,前面提到过,我们的社会有一个特殊的群体――农民

工。其伴生物是:留守儿童。留守儿童谁来带呢?年迈的爷爷奶奶罢了抑或是外公

外婆。传统的祖辈,与孙儿们的差异无疑是极大的,他们中的大多数往往都识字不

多,为数不多的几个字或许还是当年扫盲运动的遗留。孙儿们的疑惑他们解决不

了,甚至他们的许多做法在接

文档评论(0)

155****3310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