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体癌诊断与治疗的研究进展 .pdf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垂体癌诊断与治疗的研究进展

【摘要】垂体癌(pituitarycarcinoma)一种较为罕见的侵袭性恶性肿瘤,可浸

润邻近组织,包括海绵窦、骨、蝶窦等,且常规治疗无效。在没有恶性肿瘤组织学

特征的情况下,只有出现脑、脊髓或全身转移时,才能证实垂体癌的存在。其生长

快速、频繁复发、诊断延迟滞后、常规治疗效果不佳以及预后差等特点,使垂体

癌的综合管理与治疗十分困难。本文通过对垂体癌诊治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加强临床医生对该病的认识,尽可能提高患者的长期生存率。

【关键词】垂体癌;替莫哩胺;靶向治疗;肽受体放射性核素治疗

垂体腺瘤(pituitaryadenoma,PA)一种发生在垂体前叶的肿瘤,占颅内

肿瘤的第二大常见的原发性脑肿瘤[1]。大多数PA良性肿瘤,可以

通过手术和药物治疗治愈。但高达35%的PA表现出侵袭性行为,浸润邻近组织,

包括海绵窦、骨、蝶窦等,并对常规治疗无效[2]。有0.1%^0.2%的垂体肿瘤则表

现为脑、脊髓播散或全身转移,真正的恶性肿瘤,为垂体癌(pituitarycarcin

oma):3]。垂体癌患者平均生存期为2年,约66%的患者在发现转移性病变后1年

内死亡[4]。垂体癌生长迅速,易复发,预后差,因此早期识别与诊治极具挑战性。

本文旨在对垂体癌的诊断与治疗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1垂体癌的诊断

垂体癌的发生、发展一个由内分泌、遗传及环境等多因素参与的多步骤的

复杂过程[5]。最近一项针对30例侵袭性垂体瘤(aggressivepituitarytumor

s)和18例垂体癌的研究表明,ATRX基因在侵袭性垂体瘤/垂体癌发病机制中具有

重要作用[6]。现有研究表明,目前存在3种垂体癌的发生途径[7]o(1)最主要的

途径:垂体腺瘤恶性变。由于腺瘤复发和术中肿瘤碎片与假包膜侵犯,良性的垂体

腺瘤进展为侵袭性垂体腺瘤,并随着肿瘤非典型性增加,核分裂象增多,Ki-67指

数和p53表达增加,最终进展为垂体癌。(2)由腺垂体直接发生。(3)从垂体腺瘤

直接恶性变为垂体癌。有报道发现,从初诊垂体腺瘤到发展为垂体癌时间为0.

31.0年,中位潜伏期为5.0、7.5年⑻。有一种猜测可能与癌症休眠机制有关,

即在初始治疗后的无症状时间里,残留的活细胞在体内处于潜伏状态,保持启动

生长的潜力,随时生长[9]。

垂体癌主要转移的部位包括脑、脊髓、骨、肝,较少影响肺和淋巴结。

垂体癌的诊断依赖于磁共振成像(MRI)、激素检查和组织学评估,最终确诊主要靠

病理学检查。因此,在出现转移病灶之前很难对其进行确诊,而目前也尚无准确、

可靠的方法来鉴别早期垂体癌与侵袭性垂体腺瘤。TP53和ATRX基因突变被认为

最常见的遗传学改变,它们的检测可能对早期识别垂体癌具有重要价值[12]。

欧洲垂体病理组织建议,根据垂体磁共振成像、免疫细胞化学、细胞周期标记物(K

i-67指数、有丝分裂计数)、p53、肿瘤大小及功能等结果,在临床实践中引入5

级分类法来预测垂体腺瘤术后进展和复发的风险并被多项研究证明其简单有效,

即la:无创性和非增殖性;lb:增殖性和非侵袭性;2a:侵袭性和非增殖性;2b:侵

袭性和增殖性;3:垂体癌[13]。

2治疗

垂体癌的治疗包括手术治疗、放疗及药物治疗等多模式治疗方法。由多学科

(内分泌科、神经外科、肿瘤科、病理科、放射治疗科等)专家联合会诊评估,同

时结合相关预后标志物制定适宜的个性化治疗方案。另外,在垂体癌诊疗过程中,

患者应注意密切随访,关注肿瘤大小、生长速度、垂体各轴激素水平及并发症等,

这对于控制病情、提高生存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2.1手术治疗

由于垂体癌广泛侵袭颅内外脏器组织,且极易复发,手术并不为了完全切

除所有的肿瘤,而尽最大可能使肿瘤体积减小和减少激素过度分泌,尽快解除

病灶对周围组织的压迫和侵袭。欧洲内分泌学会建议应全面综合考虑近或全切除

等临床手术方法的获益[14]。一些研究表明,这些肿瘤往往从鞍内延伸到海绵窦

和其他鞍旁结构,内镜入路可实现更广泛的视野暴露并增强可视化,有助于更广

泛的切除肿瘤[15]。在其他情况下,经颅入路可能对切除延伸到鞍上区域的肿瘤

提供优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文档定制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医务工作者,自由工作者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