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语文检测题及参考答案.docx

江西省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语文检测题及参考答案.docx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2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江西省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语文检测题及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在唐宋诗词中,有许多塞上意象在作品艺术结构上生发出很强的统摄力,这是因为其浸润了创作主体丰厚的生命体验。如王维《使至塞上》中,“出塞”情境构成全诗的核心,发挥着重要的艺术空间开掘功能。“征蓬出汉塞”出句不凡,汉塞作为典故既隐喻现实中的军事堡垒,更是作为一种历史文化确证符号,给中原士人们提供了深层的心理归属感、安全感和文化认同感。跨过这道屏障,中原士子们的生命体验必然是复杂的。本初的心灵的宁静和平衡状态即将被打破,两种相反相成的心理交互作用。一种是“胡天”所带来的新奇感、自由感和欣喜感,“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在很大层面上是这种生命体验的符号化;另一种是进入陌生异域所带来的孤独感和焦灼感,“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在很大层面上是这种生命体验的符号化。

从生命哲学角度来说,塞上意象最深层的审美蕴涵,是在漫长的中国传统社会,它成了华夏英雄志士生命激情和生命活力释放的精神符码。生命活力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对生存和活动空间的超越。

作为社会的个体,其生命活力的释放往往要受到社会伦理的规约,因此其生命价值观的实现以强调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统一为准。基于此,功业意识构成了历代文人生命伦理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汉代开始,随着汉大帝国的日趋强盛,建功异域就成为许多人释放生命激情、实现个人价值的生命意识。《后汉书·班超传》就展现了班超的这一抱负,他曾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如果将《班超传》与《史记·陈涉世家》对比就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班超和陈涉作为英雄人物有一共同特点,就是不甘沉沦于庸众的强烈进取心。但不同于陈涉的是,班超有一个明晰的努力方向,那就是“立功异域,以取封侯”。颇为有趣的是,暮年的班超却表现出强烈的返乡意愿,《后汉书·班超传》言“超自以久在绝域,年老思土”,向皇帝上疏恳求回归故里,“臣超犬马齿歼,常恐年衰,奄忽僵仆,孤魂弃捐”,陈说自己生命之脆弱和返回中原心理之迫切。

扬名异域意识在文学作品中也得到了呼应,如曹植《白马篇》对游侠形象的塑造就体现了这一点,游侠“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在异族入侵时,他挺身而出,“边城多警急,虏骑数迁移。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由此可见,效命边疆建功立业的意识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一个重要主题。

从历史文化和政治伦理角度来说,塞上意象的一个重要审美意蕴是对爱国精神的礼赞和对和平生活的维护与捍卫。边塞的文化地理学意义表征着中华民族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两大族群对生存空间的争夺。对于这一争夺,无论是历史叙事还是文学表现,其主体是农耕族群的知识分子,这就决定了必然从肯定和颂扬角度来反映农耕族群这一群体在斗争中的行动,因为这反映了其共同体的整体利益,这就是塞上意象爱国精神审美意蕴的基源。

(摘编自陈鹏程、王腾可《塞上意象的生成、经典化及其市美蕴涵》)

材料二:

唐人心目中的西北历史文化的意象可作如下概括:陇上大漠,寒苦风急;负戈外成,杀气雄边;骨横朔野,魂逐飞蓬;塞客衣单,孀闺泪尽。试想这样的寒苦之地如何能成为文化交流的通道?但边塞诗意象中的唐代西北边塞的确如此。原因何在?诗词意象的形成,是由诗人们所处环境的可意象性决定的。所谓可意象性是指区域地理环境中所蕴含的,对任何观察者都很有可能唤起强烈意象的特性。又是哪些因素导致了边塞诗的意象及其分野呢?

首先,西北地区所处的边塞地缘政治决定了其文化发展的基础。不同时期崛起于西北的各个游牧民族要向文明挺进、问鼎中原,无不以河陇地区为跳板,从而使其成为民族迁徙融合的舞台,并成为历代中原王朝与边疆少数民族政权攻战争夺的桥头堡。有唐一代,就分别与突厥、吐蕃等先后发生战争。这样的社会人文条件,对其历史文化的发展有着决定性的影响。诗人们的意象正是这一社会现实的反映。

其次,西北干旱荒漠地区与中原内地自然景观的反差对边塞寒苦意象的强化。应当说,黄土高原与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的关中平原环境的反差并不十分强烈,但蒙古高原西部的荒漠、戈壁地带与内地则有很大的差别。这巨大的落差不仅强烈地冲击着诗人们的视觉,也给诗人们的身心留下了不可治愈的创伤。在战争环境下,诗人们对此环境更有难以自遣的不适与恐怖。

其三,文学意象发展的历史积淀所致的先入为主的心理预期,为后来者的文学创作定下了基调。其过程与顾颉刚先生所提出的上古史层累地造成说有相同之处。如长城的“白骨”意象,陇头的“愁绝”意象,无不如此。另一方面文学创作所采用的夸张手法本身就有着对环境优劣对比的强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gtyzyz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