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与企业创新迎合行为:信息缓解政策扭曲效应的实证研究.pdf

数字经济与企业创新迎合行为:信息缓解政策扭曲效应的实证研究.pdf

此“经济”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2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24年第7期

数字经济与企业创新迎合行为:

信息缓解政策扭曲效应的实证研究

李健赵乐欣姚能志白俊红*

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优化配

置创新资源,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政府创新激励政策为企业

研发创新注入新的活力,但也导致了企业凭借信息优势以创新迎合行为反制政策初衷的

创新困境。本文基于信息不对称理论,实证考察了数字经济对企业创新迎合行为的影响、

情境效应、作用机制和经济后果。研究发现,地区数字经济发展能够抑制该地区企业创新

迎合行为,这种抑制作用主要来自数字产业相关从业人员的增加。对于异质性分析,数字

经济对企业创新迎合行为的抑制作用在非国有企业、中小规模企业、处于低行业竞争环境

中的企业、处于低营商环境中的企业更显著。对于机制分析,数字经济能够通过降低企业

与外界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抑制企业创新迎合行为。对于经济后果,数字经济既能直接

影响企业创新产出,也能在降低企业创新迎合行为的同时,间接改善由此产生的创新产出

下降问题。本文丰富了数字经济打破“信息孤岛”的研究成果,不仅为当前科创实践中存

在的“高投入、强数量、弱质量、低效率”现象提供了可能的解决路径,而且为抑制企业创新

迎合行为以及优化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政策提供了新的视角与微观依据。

关键词:数字经济创新迎合行为信息不对称产业政策

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3894(2024)07-0134-21

DOI:10.13653/ki.jqte005

一、引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提升科技投入效能,深化财政科技经费分配使用机制改革,激发创新活力”。

研发活动具有极强的正外部性(Lach,2002),单个企业在研发活动中所运用的知识和所形成的成果往

往会外溢到其他同行业企业甚至其他行业。为弥补其外部性损失,通过制定产业政策给予企业相应优

惠成为政府克服市场失灵的选择之一(顾元媛和沈坤荣,2012)。为了激发企业的创新活力,国家出台

的多项政策均强调了政府创新资源支持在推动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中的重要作用(张杰等,2016),其中

政府给予企业创新研发活动的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是最为普遍的工具(安同良等,2009)。

*李健,教授,南京师范大学商学院江苏农村金融研究基地、南京师范大学商学院,电子邮箱:lijian1981112@njnu.

;赵乐欣,助理研究员,南京师范大学商学院江苏农村金融研究基地、南京师范大学商学院,电子邮箱:

zlx199912@;姚能志(通讯作者),研究员,南京师范大学商学院江苏农村金融研究基地、南京师范大学商学

院,电子邮箱:nengzhiyao@njnu.;白俊红,教授,南京师范大学商学院,电子邮箱:nsdbjh163.com。本文为国

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21ZD122)的阶段性成果。感谢匿名审稿专家的宝贵意见,文责自负。

134

李健等:数字经济与企业创新迎合行为:信息缓解政策扭曲效应的实证研究

然而,Hall和Harhoff(2012)发现,企业会把片面追求数量性指标作为一种战略工具,向政府传

递创新信息以获取政策支持。近年来,学术界对政府创新激励政策下企业的创新行为展开了深入

研究,发现企业确实存在将研发支出占比策略性地保持在创新激励政策达标线附近以满足最低研

发补贴申请标准的逆向选择行为(Tong等,2014;黎文靖和郑曼妮,2016;邱洋冬,2020),即企业进行

的并非以谋求技术进步或产品升级为目的的实质研发创新活动,而是以窃取政策红利为目的的研

发操纵和创新迎合行为(杨国超等,2017;程虹和钟光耀,2018;孙自愿等,2021;张瀚禹和吴振磊,

2022)。企业创新迎合行为严重削弱了创新激励政策原本具有的积极作用,促使企业产生了创新

“重数量、轻质量”的“寻扶持”创新策略(应千伟和何思怡,2022),出现了通过虚增研发投入获得高

新技术资质的企业研发绩效更差(孙自愿等,2021)、通过欺诈手段创新迎合的企业难以产生政府政

策所期望的重大

文档评论(0)

137****8124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