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宽窄巷子里的活化历史 .pdfVIP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宽窄巷子里的活化历史

早在1980年,宽窄巷子的物质形态就被贴上成都“保护片区”的标签封存起来,此后

的若干年,它和它里面的生活在封存中逐渐老去。改造后的宽窄巷子开街3年来最有意义的

是,不断尝试各种旧瓶装新酒,让历史活起来。

记者贾冬婷贾子建

玉碎了,为瓦全

这几十年,中国城市的传统形态就是一个“玉碎”的过程。成都雕塑家朱成说,成都这

一过程尤其迅猛而彻底,到现在,成都还剩几块碎瓦片?玉碎不能修了,瓦碎却要把它修补

的很好。在他眼中,宽窄巷子就是成都最后一块历史文化的真皮,是“瓦全”所剩无几的机

会。

作为宽窄巷子改造最早的参与者,朱成的理想是用一个无形的玻璃盒子把他封存起来,

几万平方米的老建筑连带里面的生活形态,像琥珀一样,做成标本凝固下来。在他眼里,堆

砌了七八户人家的大杂院,也是几代人上百年变迁的记录。就像他外婆家所在的苏州平江路,

同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阮仪三的思想是静态保护,让这条老街保持老房子、原住民的形态而

安眠下来。朱成偶尔回平江老房子住几天,发现改造后的街区平静依然,这一标志性的改造

实验并未在公众层面激起波澜。

在主场宽窄巷子建筑修复的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城市历史保护与更新研究中心负

责人黄靖看来,这种玻璃盒子式的想法太理想主义了。从城市比例来看,宽窄巷子早已是历

史残片,如何应对才是最有价值的?他认为,苏州平江路在建筑保护上固然理想,但中国目

前的公众意识还没有到那个阶段;北京南锣鼓巷改造也走了学界提倡的“自主更新”路线,

但商业驱动下居民仍倒向了市场,反而导致几年后的一种无序商业化。在房屋产权公有化的

现实下,和国外历史街区中自有产权的自主更新亦无可比性。

“吴良镛先生在讲北京四合院改造时,首先提出的就是疏散人口,人口密度太大会造成

不堪负荷。但是疏散人口要疏散给谁,这就需要一个转换方式。在没有原住民的情况下,原

本一户人家的院子住了10户,让哪9户出去?如果把居民全迁走,盖成豪宅给一个人来住

也面临社会压力。既然做不到恢复给一户人家就做成公共的,转换成商业就是一种现实缓解

办法,变成谁都可以使用,市民也能体会到其中的历史,这对于一个建筑来说是给了它生命

再造的机会。”

历史残片以什么形态在现在城市里存留?黄靖认为,民居和其他建筑最大的不同就是聚

落形态,其组合方式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感受,走在其中,建筑的改变你未必能感受到,但

尺度,肌理等空间改变你一定能觉察到,这也是前门大街拓宽街道带来心理抗拒的原因。他

们测绘发现,难能可贵的是,宽窄巷子所在的老少城鱼骨状得街道肌理还在,这也是清代在

各地修建了三四十座满城格局的。辛亥革命后,满人卖掉房子走了,汉人入住开始自建各种

样式的房子,四合院、小洋楼都出现了,从院落保留可以看出晚清到民国的延续过程。黄靖

说,现在很多人说宽窄巷子像老巷子,就是因为当时没有改变巷子的宽度,宽巷子6~8米,

窄巷子4~6米,没有改变它界面本身凸凸凹凹的空间关系,没有改变它40多个院落的格局。

他认为,在怀旧型旅游资源蕴含巨大商业价值的现实下,宽窄巷子改造找到了公众心理、城

市运营、历史保护之间的契合点。

“自从开街那一天,过去就终结了。”前成都文联副主席苏伟坐在宽窄巷子见山书院里

面对我说。见山书院对面曾是成都文联所在地,文联1990年搬来,到2006年搬走,算是见

证了它转变的“国营原住民”。苏伟2001年来到文联时颇有一番雄心,在这个巷子里最高的

四层楼前,种下一颗榛楠树。地下有混凝土,只挖了箩筐那么大一个坑,可是没想到一年年

疯长,到拆迁时都超过楼高了。他形容,成都人多年来只当宽窄巷子是自己家中压箱底的那

床破棉絮,用处不大,但只要搁着,心里就踏实,好赖那是个家底儿。只是存放久了,外人

不提起,自己人好像也想不起来。他们就是那个多事的“外人”,当时刚刚建好的上海“新

天地”提醒了他们,身处的宽窄巷子不也是个未被发掘的宝藏?文联就给成都市打了一个报

告,没想到最终把自己也迁走了。苏伟自嘲,如今他们都是“观众”,不是“角儿”了。

谁是角儿?黄靖统计,944户居民最终由110户留了下来,不过大多是富商,关门闭户。

所剩无几的原住居民中,把自己转变成宽窄巷子“景观”的最著名代表是羊角,他的宽巷子

“庐恺”那个民国灰砖门头已经成为“到此一游”照片的经典背景。他说,不少人都以为“庐

恺”这两个大字建造之时留下的,其实是他自己用钟鼎文写成,用石灰所砌。“庐恺——破

房子,但我住得很快乐。”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知己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喜欢美食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