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中国诗》说课稿10篇.doc

  1. 1、本文档共3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谈中国诗》说课稿10篇

《谈中国诗》说课稿1

本次说课包括五个部分:说教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和设计反思。(附《谈中国诗》导学案)

第一部分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谈中国诗》是高二年级的教材内容,具体安排在必修五第三单元。必修五作为必修教材的“终结者”及选修教材的衔接者。本单元所选课文均为文艺评论和随笔,都是对诗歌鉴赏问题的讨论。诗歌是语言的精华,从必修二到必修四的第二单元中都是诗的舞台,学生对诗的发展有了整体认知。必修五则借助第三单元文艺学论文中的大量诗例进行了呼应与提升,《咬文嚼字》的思想建构在文字和情感的密切关系上;《说“木叶”》可以看作“咬文嚼字”的范例;《谈中国诗》文采飞扬,中外诗例信手拈来,令人视界大开。

本单元是全套必修五册书中唯一的文艺评论和随笔单元,在阅读上给学生增添了些许难度,因此本单元学习时要让学生注意:

1、反复阅读课文,能用简洁的语言概况全文大意;

2、理清文章思路;

3、抓住文章主旨;

4、对课文观点和材料作出判断,从不同的角度和层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鉴于此,在《谈中国诗》的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主旨。

本文是一篇学者散文,所谓学者散文是指大都具有较强的知识性,主旨不在于表情写景,主要的表现手段也不是抒情、写景或叙事,而是议论、说理和达意。同时本文是从英文译为中文,语言有欧化的风格,读起来会给学生带来一定的难度。所以应让学生认真欣赏和品读,从中体会作者的思想。这也体现了语文教学“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和整体能力的提高,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

二、学情分析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学习发展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学情分析,在此基础上确定教学目标、方法和过程等显得尤为重要。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为高二学生,从学习背景来看,学生经过小学到高一阶段的语文学习,阅读了一定数量的文学作品,获得了一些文学常识,对于中国诗歌也有自己的认识。对论述体文章的阅读方法、阅读技巧等有所了解。于是把握文章的论述的思路,结构不再困难。

但学生缺乏对中外诗歌审美特点的认识,对于较为陌生的文艺评论和随笔,特别是文中大量的引用使得文章局部的理解困难,学生学习起来非常吃力,在议论文写作中的形象说理能力更为缺乏。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多去启发引导,让学生更快适应,帮助他们顺利达成目标。鉴于以上教学和学情分析,依据课程改革中要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结合本文特点和学生学情,设置以下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理解中国诗歌的特征,提高解读诗歌的能力。

2、品味作者比喻说理,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习本文对比和比喻等论证方法,借此研究其他文学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作者严谨的治学精神和渊博的学识及深刻的洞察力,激发学生求学欲。

确立依据:知识是技能的基础,技能是知识的升华。没有知识就谈不上技能,所以教学中既要“授之以鱼、又要授之以渔”。让学生在对比中外诗歌异同之时,理解中国诗歌的特征,提高了解读诗歌的能力;在品味作者比喻说理的语言之时,提升了语言表达能力。借助合作探究和写作训练等方法,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理解本文对比、比喻等论证方法,借此研究其他文学现象。情感决定并形成态度,而态度体现情感。在感受作者严谨的治学精神和渊博的学识及深刻的洞察力的同时,也激发了学生求知欲和求学欲。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了解作者文章构思的妙趣之处。

2、品味本文语言的风趣幽默。

教学难点:

学习并运用本文比喻论证方法。

确立依据:本文较之其他课文有两个方面的特点:

1、运用比较文学方法分析中外诗歌的异同,以此明确中国诗歌的特征;

2、幽默睿智的语言。

了解作者文章构思的妙趣之处,能让学生对作者运用的比较文学方法及文章结构有清晰的认识,为学生分析中西诗歌异同,特别是理解中国诗歌的特征打下基础。全文充满着幽默睿智的语言,很多语句或者说法学生是第一次见识,因此要对文章语言进行分析和品味,如此对钱钟书这位“文化大家”才有更深的了解,所谓“观其文,知其人”。在此基础上再学习他的比喻说理,用于日常作文中,提升学生语言表达。尽量让学生在“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和“发现创新”这五个方面的语文课程目标上获得发展。

第二部分说教法、学法

新课标提出“语文教学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加之本文为略读课文,因此在本文教学过程中将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经过一年多的高中课文学习,学生

文档评论(0)

过河的卒子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