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初三语文诗歌复习学案(咏物诗)
一、咏物诗的一般特点
咏物诗是一种以客观世界中的具体事物为描写对象的诗体,它将作者的写作目的以及所
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寄寓在物的描写中。
....
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形态、色泽、所处环境等)着意描摹,
追求“形似”。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追求“神
似”。描其形,求形似;融入理,求神似。形神兼备,不即不离。
二、咏物诗的主要表现手法:
咏物诗托物言志,在整体构思上经常用到拟人、比喻、双关、借代等修辞手法。
(1)拟人
石灰吟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这是一首比较浅易直白的托物言志的咏物诗,其中“清白”二字,不只是对所咏之物外
形特点的吟咏,也是对其神韵、品格的高度概括。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表
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心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咏石灰就是在歌咏自己光明磊落
的襟怀和崇高清白的人格。
(2)侧面烘托
具体描写上,咏物诗通常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
白莲陆龟蒙:
“素花多蒙别艳欺,此花端合在瑶池。
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风清欲堕时。”
就是用“月晓风清”的背景,写出白莲独特的气质、神韵来。
(3)托物言志:
诗人把自己的某种理想、人格或感情融于某种具体事物,就是物与志的结合。所借之物
既是作者的理想、旨趣、节操的化身,更是作品主旨和形象的载体。
蝉虞世南
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
形象特点:一只在高树上饮着清露、自在鸣叫的夏蝉。
思想内容:只要品性高洁,声名自然远扬,无须任何外在凭借。
手法:托物言志
(4)比喻:
写物的特征时使用比喻往往更形象生动。“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贺知
章眼中,高高的柳树像碧玉装扮成,万千条柳枝都垂下绿色的丝条;“垂緌引清露,流响出
疏桐”,虞世南看到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像下垂的冠缨,故比作“垂緌”(古人
结在领下的帽带下垂部分)。
(5)对比、衬托:
为了更加突出物本身的特征,常常把所咏之物跟其他物进行对比,或者用其他物来衬托
所咏之物。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王冕《白梅》),把梅与混芳尘的桃李对比,
显梅之高洁守志;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无穷(郑思肖《画菊》),将独立疏离的菊
花和丛中百花作对比,突出菊花自甘寂寞。有时,还会把物本身不同时期的情状进行对比,
如李商隐的《柳》: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把春日之柳和秋日之柳进行了对比,春日之柳的繁盛反衬出秋日之柳的衰落,表现出作者对
秋日之柳的悲叹之情。
(6)环境烘托
写到物生长的外部环境往往就是用环境来物的品质。如: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
芳尘(王冕《白梅》),以冰雪林烘托梅,突出梅的坚毅耐寒;“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用大雪来烘托青松。
通过这几首诗歌,不难发现,咏物诗一般都以一种以客观世界中的具体事物为描写对
象的诗体,它将作者的写作目的以及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寄寓在物的描写中。主要特点:
第一,常以所咏之物为题,或者可以从题目看出所咏之物。咏青松,题目即为《青松》;
咏梅花,题为《梅花》;咏石灰,题为《石灰吟》……
第二,抓住物某些特征(形态、色泽、所处环境等)着意描摹。如,写青松的“挺”
“直”,这是形态描写;写梅花像雪一样洁白,这是色泽描写;写“大雪压”“凌寒”“出
深山”“烈火焚烧”,这些都是外部环境描写。阅读其他咏物诗,会发现,基本上每一首咏
物诗都有这一特点。
第三,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寄托作者的情志。从以上三首诗歌,
我们可以读出青松的“坚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