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古典名著读后感
古典名著读后感
第一篇:古典名著读后感
读《中庸》之书,行中庸之道
首先,感谢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史的任课老师秦碧霞老师让我得以
重读经典之《中庸》,甚有收获。在此,边译边品成感言数千,与君
分享,请多多指教。
《中庸》是我国古代四书之一,与《大学》、《论语》、《孟
子》并列,其书的构成年代和作者,历来说法不一。比较公认的说法
是认为此书成于战国秦汉时期,是当时儒家学派的著作,并非成于一
人之手。原是《小戴礼记》中一篇,宋代朱熹将其从《礼记》中抽
出,单独成书,与《论语》、《孟子》、《大学》合称四书,此均为
有关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著名典籍。全书共有序言一篇,三十三章内
容。
我通读全文后,认为将其分为三个部分较为妥当。从第一章到第
十一章为第一部分,言道不可离之意。从第十二章到第十九章为引孔
子之言点明道不可离之大意。从二十章到最后为第三部分,言人之修
养之方特别是至诚之要。
精读全文不难发现如下关键之词:宽恕、中道、修身、诚信、三
纲五常、天地之道、为人之道、尊亲配天、谦虚、慎独、强弱相依、
隐恶扬善、五达道、三达德、九经等。一直以来儒家思想都倡导修
1/23
古典名著读后感
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虽然《中庸》也有涉及如何治国,但是我
认为本书主旨还在于修养人性。在细小的事情上下功夫;能够预知未
来;积极入世但当国家无道的时候则应明哲保身;海纳百川,包容万
物;模仿圣人言行、举止、思想;谨言慎行,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要
更严格要求自己。等等都是修身养性之方。其中最为突出强调的是至
诚之心。以下从序言开始,逐一进行品读(要重点有舍弃),其要尽
在其中。
序
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庸,平常也。“不偏之谓中,
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此篇乃孔门传
授心法,子思恐其久而差也,故笔之于书,以授孟子。其书始言一
理,中散为万事,末复合为一理,“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
密”,其味无穷,皆实学也。善读者玩索尔有得焉,则终身用之,又
不能尽者矣。第一部分
第一章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人物各偱其性之自
然,则其日用事物之间,莫不各有当行之路,是则所谓道也。性道虽
同,而气秉或异,故不能无过不及之差,圣人因人物之所当行者而品
节之,以为法于天下,则谓之教,若礼、乐、刑、政之属是也。改人
之所以为人,道之所以为道,圣人之所以为教,原其所自,无一不本
2/23
古典名著读后感
于天而备于我。“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
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日用事物当行之理,无时不在,
无物不有,所以不可须臾离也。若其可离,则为外物而1
非道矣。是以君子之心常存敬畏,虽不见闻,亦不敢忽,所以存
天理之本然,而不使离于须臾之顷也。“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
子慎其独也。”言幽暗之中,细微之事,迹虽未形而几则已动,人虽
不知而己所独知之,则是天下之事无有着见明显而过于此者。“致中
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言自谨独而精之,以至于应物之处,无
少差谬,而无适不然,则极其和而万物育矣。盖天地万物本吾一体,
吾之心正,则天地之心亦正矣,吾之气顺,则天地之气亦顺矣。
第二章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中庸者,不偏不倚、无过
不及,而平常之理,乃天命所当然,精微之极致也。惟君子为能体
之,小人反是。“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
而无忌惮也。”君子之所以为中庸者,以其有君子之德,而又能随时
以处中也。小人之所以反中庸者,以其有小人之心,而又无所忌惮
也。盖中无定体,随时而在,是乃平常之理也。
第三章
3/23
古典名著读后感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过则失中,不及则未
至,故惟中庸之德为至。然亦人所同得,初无难事,但世教衰,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