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艾灸改善脑病患者肢体麻木方法、穴位及注意事项.doc

中医艾灸改善脑病患者肢体麻木方法、穴位及注意事项.doc

此“医疗卫生”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医艾灸改善脑病患者肢体麻木方法、穴位及注意事项

脑病患者常常会出现肢体麻木的症状,这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中医艾灸作为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具有温通经络、调和气血、散寒止痛等功效,对于改善脑病患者肢体麻木有一定的作用。

一、艾灸的原理及作用

艾灸是通过燃烧艾草制成的艾条或艾炷,产生的温热刺激作用于人体穴位或特定部位,以达到治疗疾病和保健的目的。其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温通经络:艾草的温热作用能够促进经络气血的运行,使经络通畅,气血调和,从而改善肢体麻木等症状。

2.?散寒除湿:对于因寒湿之邪阻滞经络而引起的肢体麻木,艾灸可以起到散寒除湿的作用,消除病因,缓解症状。

3.调和气血:艾灸能够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使气血充足,营养四肢百骸,改善肢体的血液循环和营养供应,减轻麻木感。

4.扶正祛邪:艾灸可以增强人体的正气,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和抗病能力,有助于对抗脑病等疾病引起的肢体不适。

二、艾灸的常用穴位及方法

1.足三里穴

?位置:位于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处。

?艾灸方法:可采用温和灸的方式。将艾条点燃后,对准足三里穴,距离皮肤约2-3厘米进行熏烤,使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每次艾灸15-20分钟,每日1-2次。

2.阳陵泉穴

?位置:在小腿外侧,腓骨头前下方凹陷处。

?艾灸方法:同样采用温和灸。点燃艾条后,在阳陵泉穴上方进行熏灸,每次艾灸15-20分钟,每日1-2次。

3.三阴交穴

?位置:位于小腿内侧,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艾灸方法:温和灸。将艾条对准三阴交穴进行艾灸,每次15-20分钟,每日1-2次。

4.合谷穴

?位置: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艾灸方法:可采用雀啄灸。点燃艾条后,像鸟雀啄食一样,一上一下地在合谷穴附近施灸,每次艾灸5-10分钟,每日1-2次。

5.曲池穴

?位置:在肘横纹外侧端,屈肘,当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艾灸方法:温和灸。艾条距离曲池穴皮肤2-3厘米进行熏烤,每次艾灸15-20分钟,每日1-2次。

三、艾灸的注意事项

1.艾灸前要选择合适的体位,使患者舒适放松,同时要注意保暖,避免受寒。

2.艾灸时要注意观察患者的反应,如局部皮肤的颜色、温度变化等,避免烫伤皮肤。如果患者感觉灼热疼痛,应及时调整艾条与皮肤的距离或停止艾灸。

3.艾灸过程中要注意室内通风,避免艾烟过浓对患者呼吸道造成刺激。

4.对于皮肤过敏、破溃、感染等部位不宜进行艾灸。

5.艾灸后要注意适当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同时可多喝温水,以促进新陈代谢和身体的恢复。

6.脑病患者病情较为复杂,在进行艾灸治疗时,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穴位和艾灸方法,并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中医艾灸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对于改善脑病患者肢体麻木具有一定的帮助。但需要注意的是,艾灸只是一种辅助治疗手段,不能替代正规的医疗治疗。脑病患者在进行艾灸治疗的同时,应积极配合医生进行综合治疗,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心态,以促进身体的康复。希望本文介绍的艾灸方法能为脑病患者及其家属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受益于中医艾灸疗法。

文档评论(0)

医学资料+白衣侠士 + 关注
实名认证
服务提供商

专业专业医学资料提供,解决您后顾之忧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