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自然之道”及其现代美学价值.pdfVIP

道家“自然之道”及其现代美学价值.pdf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道家“自然之道”及其现代美学价值

庄子的无言之说及其接受

庄子的美学思想极其丰富,仅对于美的见解,就有以圣人法天贵真而论美与真的关系,

以素朴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而论自然之美,等等。为了进一步说明美的法则,庄子还提出

了诸如可以言论者,物之粗也。可以致意者,物之精也(《秋水》)、言者无所在意,得

意而忘言(《外物》)等观点,首开了无言可以拓境之先河,丰富了中国古代美学的理论,

拓展了美学内涵的空间。在庄子看来,自然就是纯而又纯的客观存在,要想认知它,即要获

得道,只能去法自然,即通过心斋、坐忘,通过尊崇自然的法则,尊崇与自然同趣

而无丝毫人为创造痕迹的天乐或真画来实现这一目标。所有这些,都构成了庄子文艺美

学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庄子的这种自然的观念,无言的学说,在历代均得到了一般文人学士的推崇,甚至成为

人们评论作品高下的根据或准则。这一根据或准则进而演变成中国诗歌学美学中的诗文自然

论,开启了中国文学以自然为审美理想,在师造化观念指导下,以创造这一意境为作品的

最高品位的文学创作理念,①最终形成了与儒家思想文以载道、经世教化不相一致的

美学观点。

儒家倡导积极入世的人文精神,但在残酷的社会现实面前,一旦无法实现这一美好理想时,

人们往往就会将自己的梦想寄之山水,以求精神上的解脱。在这一思想指导下,他们从庄子

的学说中得到了启发,于是,他们在文学创作上不拘于表面上的语言文字,而注重于言外之

意的创造。例如《文心雕龙隐秀》中的义生文外,皎然的情在言外,刘禹锡的义得而

言丧、境生于象外,司空图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味外之味,苏轼的没在酸咸

之外,可以一唱三叹,严羽的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以及后来的

神韵说、境界说和滋味、妙悟说等,无一不是庄子无言之说的翻版。

滋味说和妙悟说是中国古典诗学理论中非常重要的概念。钟嵘在《诗品》中就明确地将滋

味说看成是诗歌艺术最高的.审美标准。唐代的司空图在滋味说的基础上提出了辩味的思

想,因而成为了唐代诗味中的最高代表。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辩》中,用妙悟接替辩味

来揭示诗审美的本质,他以兴趣取代了韵味,认为无论学诗还是论诗都应该以具备中国古典

文学最优秀的诗歌为对象,才能悟入诗的真谛,从而达到诗的审美超越。为了更好地说明

这一点,他还将以体物抒怀的孟浩然诗与说理议论、力补世事的韩愈诗作对比,说明妙悟与

学力即审美与认知的界限。他认为汉魏之诗有诗味,是出于自然、不自觉的不假悟由谢灵

运至盛唐以兴趣(兴致)为诗,便是成熟自觉的透彻之悟。盛唐以后的许多诗人对于诗的特

质不能给予恰切的理解,因而缺乏兴味,做诗带有功利目的,是终不悟也。王国维在《人

间词话》中说: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先经过三种境界,其实他所说的境界正可以苦

寻、对待、妙悟(顿悟)来描述。

悟道与无言之境

中国诗学的最高境界是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这个不着一字,靠的就是悟道。所谓

悟道,就是领会道理的意思,佛教里指领会佛理。老子的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此乃谦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则能为百谷王。天下莫柔弱于水,

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此乃柔德;故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因其无有,故能入于无之间,由

此可知不言之教、无为之益也之言论,开启了不言之教,无为行事的先河。《说文》中

说:悟,觉也。华裔学者叶维廉(Wai-LimYip)在《中国诗学》一书中论述了中国古典文学的

批评方法,他曾引用了一段禅宗的对话:问,何为佛法大意?答:春来草自青。这些都充

分说明了悟的重要性。由此,无声胜有声成了中国古代诗学审美过程中孜孜以求的胜境。

诗歌是作者充满神思的自由表达,但如何表达,不同的民族都会有不同的表达方法。很明

显,中国诗学所追求的无言之境,是与中国特有的语言、思维方式分不开的。与其他语种相

比,在表达语义上,汉语更加崇尚简约性,甚至达到了惜墨如金的地步,如日暮苍山远、

风雨夜归人等句虽然简练,但是每个字都孕含着大量的信息,需做跳跃式联想才能正确地

理解原义。所以做诗时,是推好还是敲好,需字字斟酌才行。这种无言之境的创造,在

西方的一些艺术作品中也可不时见到。如从莫奈的《日出》到毕加索的《亚威农少女》,从

蒙克的《呐喊》到蒙德利安的《构图》,其线条的交错、色块的重叠,均突破了目的限制,

使画面驰骋于想象之中,使作者的灵感、顿悟和自由精神

文档评论(0)

zhaolubin202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