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浅析独幕剧的基本作用
一如何理解“抗战演剧”?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中,“抗战十年”一般被称为“戏剧的十年”。但由
于缺乏相应的理解框架,在历史的叙述上,这往往会导致一个悖论:一方面强调
抗战戏剧的“成熟”、“收获”,另一方面,在具体实绩的陈述过程中,却只是沿
用叙述其他历史时段时的模式,如是否有经典性文学剧本的产生,与都市演出团
体和固定剧场相联系的演出状况,著名“剧人”在此一阶段的创作和活动状况等,
而无法提出专门的评价标准,从而也无法给抗战戏剧的“成熟”“收获”提供什
么有力的佐证(常常只能以重庆演剧、“孤岛”演剧或历史剧的兴盛等来佐证),更
遑论突出“抗战演剧”的总体特点。在一些关涉“抗战演剧”的重大问题上,比
如战争与演剧的关系,流动演剧与(都市固定)剧场演出,独幕剧、街头剧、活报
剧等戏剧形式与大型多幕剧的差异,以至对“抗战演剧”中,因为民众动员、文
艺大众化深入开展而导致的中国现代戏剧的进一步民族化,现代演剧体系的建立
等,也无法提供有力的说明。下文中“抗战演剧”将被作为一个独立的概念来使
用,以此凸显其作为一种戏剧实践的独特性。主要有以下理由和考虑:
第一,“抗战演剧”无论在创作和观演的规模,演剧的内容和主题,还是在
舞台的表演形式、新型观/演关系的塑造诸方面,都创造了空前的成绩,在戏剧
民族化、大众化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创造了独特的经验,中国现代戏剧经历了
“从量的大众化到质的中国化”的关键时刻。
第二,“抗战演剧”在创作态度和方法、美学策略、形式和内容、观/演互动
关系等方面,都进行了富有创造性的试验,留下了宝贵的遗产。战争迫使演剧者
离开了原来的都市舞台和以知识分子与“城市中产阶层”为主体的观众,走向内
地,走向前线,走向小城镇和乡村,观众也随之变为文化程度较低的士兵、农民
和其他普通劳动者;创作方法常常采用剧团成员集体创作,题材和主题也经常与
当时当地的事件、人物相关,“剧本”也常常没有定稿,而是接受开放性的诠释;
创作人员不限于专业剧作家或演剧者,大量半职业或非职业的知识分子、青年学
生和业余作者加入创作者队伍,创作和演出过程中强调“介入”和“参与”;创
作态度上反商业和消费,目的是进行社会动员(洪深称之为“社会教育”);戏剧形
式上融汇地方性的传统艺术形式,力争通俗易懂,但同时紧扣当代主题,使用“旧
瓶装新酒”的方法,强调地方形式和民族形式。
第三,“抗战演剧”是在战争形势下发生的,它的诸种特点都与战争有不可
分割的关系,战争决定了包括演剧在内的抗战文化承担社会动员及社会组织的使
命,也决定性地塑造了精英知识分子与普通大众的新型关系,同时也影响了现代
中国关于文艺与社会和政治、“新文化”与传统和地方因素的关系的独特理解和
实践取舍。当然,对于抗战的理解,不同的政治力量会产生不同的内容。但无论
是“国民政府”的“全国(民)抗战”及与之相伴随的“国家动员”式理解,还是
共产党人的“民族解放战争”及与之伴随的“社会动员”和“阶级动员”相结合
式的理解,战争因素及由战争带来的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心理结构”,都是
其中的重要因素。这里,我只是指出“抗战演剧”与战争的关系,而无意就这一
关系进行具体的分析乃至评判,目的是为了提请将关于“抗战演剧”的理解放
入具体的历史语境下。
第四,“抗战演剧”作为一个概念,其边界和内涵都相对比较明确。抗战全
面爆发后,演剧活动即开始了一个全新的阶段,虽然此前也有类似的演剧活动7,
但在规模和形式上都有本质的差别;抗战中后期,尤其是1941年“抗日统一战线”
出现公开分裂,抗日战场进入军事相持阶段后,“抗战演剧”在形式上也发生了
一些变化,但演剧的基本态势并没有发生根本变化,“与抗战有关”,“都市与农
村、前线并重”的平衡发展的戏剧运动,仍是大部分剧人的追求。因此,“抗战
演剧”在时间上看可以与全面抗战的历史阶段相吻合,1931年“九一八”之后
的救亡演剧、民众戏剧和国防戏剧运动等可以看作是其前身与准备,1945年8
月至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阶段,可以看作是其余续。从内涵上看,
民族救亡、社会教育、民众动员和组织是其主要目的;大众化、民族化是其艺术
上的主要追求;剧人的大范围高密度流动组合、深入乡村城镇的移动演剧队、与
现实事件的即时互动、“舞台”形式上的不断变化和创新是其演出形态上的主要
特点。
第五,“抗战演剧”注重的是文学文本和表演的并重。在战争条件下,演剧
条件的简陋与演出过程的随机和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