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收养脑瘫儿14年
环卫工夫妇感动众人
?
那是今年夏天的一天,冯亚宁下班回家,屋子里闷热极了。儿子飞飞坐在床上,先是冲她摆手,接着吃力地喊了一句话,“妈,你累了。”冯亚宁的心颤抖了,愣了老半天,两眼一热,泪就流下来了,“妈不累,妈给你做饭。”
不忍孩子被第二次抛弃
昨天上午,西安南郊郝家村的出租屋里,冯亚宁带着飞飞,在院子里练习走路。
冯亚宁拽着飞飞的手,用同样的步子,小心翼翼走在旁边——因为脑瘫导致肌张力过高、肌肉痉挛,这个14岁的男孩连走路都是刚学会的。
飞飞是捡来的。2003年正月,家住蓝田县安村乡的冯亚宁在家门口不远的地方,捡到一个男婴。“我当时有个女儿,这个男孩白白胖胖,挺讨人喜欢,想着姐弟俩可以做个伴,就抱回了家。”
异常情况出现在飞飞一岁多的时候,“不会翻身,不会爬,每次哭的时候,头都向后仰着。”冯亚宁带飞飞到医院检查,被诊断为脑瘫。
去医院那天,下大雪,冯亚宁在医院院子里嚎啕大哭。
彼时,丈夫在河南打工,冯亚宁在家种着4亩地,如果留下这个脑瘫的儿子,她得比常人多无数倍的付出,“孩子已经被抛弃过一次了,我怎么忍心再抛弃一次?”
孩子从没离开过视线
那似乎是最困难的时候。飞飞无法独立走路,连穿衣吃饭、大小便都无法独立完成,每次下地干活,冯亚宁手里拉着女儿,背上背着儿子,“谁都看不起我们,说我傻,捡这么一个孩子。我这辈子啥事没干成,但也没做过啥亏心事,我们捡了这孩子,就要好好待他。”
2008年,冯亚宁夫妇一起来西安打工,将飞飞也接了过来。
从北郊到南郊,夫妇俩干过很多份工作,后来成了小寨路街办的环卫工,但飞飞从没有离开过两人视线,“娃的吃喝拉撒睡,都要有人管,所以家里每天都会留一个人,家里的灯每天都会亮着。”
14年过去了,夫妇俩将全部的心血,倾注到了飞飞身上,飞飞也慢慢学会了从1数到10,还能用很含糊的声音,说一些简单的话语。他们的故事,感动了附近的很多人。
“我的大女儿今年20岁,对飞飞这个弟弟很照顾,这让我们很欣慰。”丈夫胡启亮说,今后的路不管多难走,一定会不抛弃不放弃。?
收养脑瘫儿14年环卫工夫妇感动众人
作品标题
收养脑瘫儿14年环卫工夫妇感动众人
参评项目
消息?
语种
中文
作者(主创人员)
宋雨
编辑
周梦
刊播单位
三秦都市报
首发日期
2017年10月14日
刊播版面(名称和版次)
社会新闻???A8?
作品字数(时长)
831字
采?作
编?品
过?简
程?介
2017年10月,记者在走基层时获悉,西安南郊一对环卫工夫妇,收养了一个脑瘫男孩。14年间,这对夫妇对孩子悉心照顾,教他学说话、识字、走路,给了这个被遗弃孩子最珍贵的童年。尤为让人动容的是:从县城到市区,不管工作如何变动,夫妇俩都将孩子寸步不离带在身边,家里每天都会留一个人陪伴孩子。日子虽然清贫,但有了爱,就有了奔头,有了希望。这对夫妇诚实守信、坚毅不屈的精神,让我们感动。记者真实记录下孩子与一家人相处的过程,用鲜活的语言和现场感的描述,展示了这个特殊家庭的悲欢喜乐。文章用笔精炼,语言质朴,人物刻画立体、丰满,尤其注重用直接引语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勾勒出一个真实、有个性、有温度的人物形象,折射出人与人之间最温情的一面,可信、可读、可亲。这篇报道,是向这对在苦难和熬煎中,把家庭这本经念出大情大爱、大节大义的普通夫妇致敬。
社
会
效
果
这是一篇从平凡中发现不凡、以小人物传播大能量、用生动故事塑造可亲典型的及时报道,也是一篇彰显记者扎实采写作风和媒体社会责任感的作品。稿件见报后,在社会各界引发强烈反响,各大媒体网站纷纷推送,为这对夫妇点赞。阿里公益“天天正能量”项目将这对环卫工夫妇评为二等奖,给予5000元奖金。环卫工夫妇不求回报、无私奉献的大爱之举,崇德向善、相亲相爱的家风美德,抱诚守真、仁礼存心的品格力量,唱响了时代的正气歌,生动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
初?推
评?荐
评?理
语?由
在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时代背景下,这篇报道立意深远、表达生动,传播效果好,示范意义强,社会带动作用大。作者以真挚的感情、翔实的第一手材料,灵活运用多种写作手法,使全文跌宕起伏,脉络清晰,不蔓不枝,一气呵成。面对着这个不是亲生骨肉,甚至是先天残缺的孩子,这对最普通的夫妇,展开羽翼,给孩子撑起一片天空。风霜饥饿、全部挡住;清贫劳累,一肩担当。这个特殊的家庭,集中了世界上最多的苦难,也凝聚了人间最真的情感。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坚定、温暖与搀扶,而这正是当下社会弥足珍贵的。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26届二等奖 人物通讯 一对80后“羊倌”的辩证人生观.doc
- 26届三等奖 四合院里私挖18米深地下室致塌陷.doc
- 27-3 文字消息 角度 独家报道 引江济淮为候鸟调整方案.doc
- 27-3 文字消息 角度 新 我市公布首批11个“蜗牛奖”事项.doc
- 27届二等奖 事件通讯 我国资本市场开放迈上新台阶.doc
- 27届二等奖 探秘“墨子号”.doc
- 27届三等奖 《更路簿》:再不保护就来不及了.doc
- 28-2 工作通讯 共享单车停放难倒13条热线.doc
- 28-2 工作通讯 一只羊的“诞生史”——我省培育高山美利奴羊的阶梯式创新之路.doc
- 28-2 文字消息 结尾 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doc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