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2024“两弹一星功勋奖章”陈芳允事迹(必看5篇)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陈芳允事迹是什么样的大家清楚吗?陈芳允有哪些研究贡献呢?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4“两弹一星功勋奖章”陈芳允事迹(必看5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陈芳允事迹篇1
1952年夏,陈芳允受中国科学院吴有训副院长委托,筹备电子学研究所。一年之后,为配合发展我国的原子能科学,电子所筹备处作为一个研究室并入物理所。陈芳允的工作则转到研究脉冲技术及研制探测原子射线和粒子的仪器方面。1955年陈芳允被晋升为研究员。1956年“十二年科学技术规划”制订后,成立了电子研究所,陈芳允担任该所脉冲技术实验室主任,较全面地开展了对毫微秒脉冲的产生、放大、显示等技术的研究。1957年,苏联发射了人类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陈芳允组织大家成功地接收了这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出的无线电信号,并进行了准确的记录和科学的分析,不仅测出了卫星过顶时的多普勒频率曲线,而且推算出它的运行轨道参数。1964年,他接受机载抗干扰雷达的研制任务。同年,我国决定发展自己的航天技术,陈芳允作为对人造地球卫星进行跟踪、测量和控制的总体负责人,承担地面测量控制设备的研制、台站和中心的建设、轨道计算等方面的艰巨任务。1965年,陈芳允任中国科学院西南电子所副所长。
开始后,人造卫星的研制工作由中国科学院转到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进行。1967年,陈芳允调至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新成立的卫星测量部,指导卫星测控设备的研制和发射台站的建设等工作,直到1975年为止。1976—1984年,他任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测量通信总体所副所长,在此期间,主要领导了微波统一跟踪测量控制系统的研制和星地协调工作。1984年,他调至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任科技委常委,1988年后为顾问。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陈芳允事迹篇2
陈芳允(1916.04.03-2000.04.29),无线电电子学、空间系统工程专家。生于浙江黄岩。193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85年当选为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曾任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研究员、解放军总装备部科技委常委和科技顾问等。中国卫星测量、控制技术的奠基人之一。研制成功国际领先的纳秒脉冲采样示波器;担任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测量、控制总体技术负责人,主管地面观测系统设计、台站的选址、勘察及台站的建设工作。
参与回收型遥感卫星测控系统方案的制定及设计工作。主持解决航天测量船电磁干扰问题;相继提出了微波统一测控系统、“双星定位系统”、遥感小卫星群对地观测系统和小卫星移动通信系统等方案;指导并参与研制成功微波统一测控系统。联名提出发展高技术建议“863”计划。1985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1999年获国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1958年,____提出,我国也要搞人造卫星。发射人造卫星不仅仅是要研究卫星和运载火箭如何研制制造,同时要建造复杂庞大的对卫星跟踪观测的地面系统,这样才能使卫星正常运行,才能对卫星作出正确的轨道预报。
关于这一点,当时我国还没有基础,虽然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对国外的卫星可以作出轨道计算和轨道预报,但是使用的是光学跟踪设备。显然,光学跟踪设备用于跟踪我国第一颗卫星是不够的,因为光学设备受天气的影响很大,卫星受天光和地影的影响,遇到这种情况,就没办法跟踪测量卫星轨道,卫星轨道预报误差会很大。所以,必须研究我国卫星观测系统到底要采取什么技术、什么办法,研制什么设备。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陈芳允事迹篇3
经过不懈努力,陈芳允和团队在祖国的东西南北设立了4个多普勒测量站。不久后,他们提出了比较完整可行的技术方案,终于将卫星测控系统研制成功。
当测控网指挥着“东方红一号”在高空奏响《东方红》乐曲,同时准确无误预报出卫星飞经世界多个城市上空的确切时间时,举国上下都在欢呼!“东方红一号”的成功发射,使中国成为继苏联、美国、法国和日本之后,第五个用自制火箭发射国产卫星的国家。
1986年3月,陈芳允和王大珩、王淦昌、杨嘉墀三位科学家联合向中央提交了《关于跟踪研究外国战略性高技术发展的建议》。这就是后来让中国科技腾飞的“八六三计划”。
这一年,美国将建设中的GPS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开放民用,而彼时的中国,刚刚完成第一颗通信卫星的发射,仅迈出了第一步。陈芳允意识到,中国也必须有自己的导航系统,才能摆脱受制于人的局面。
陈芳允凭借中国刚刚掌握的地球同步轨道卫星技术,提出了一个创造性的打破传统的科学设想,后来被称为“双星定位”。
为了验证这个设想,陈芳允带着研究小组辗转多地的卫星测控站,利用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