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书笔记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书笔记1
我正在家专心练字,突然想起自己还有两篇读后感没有写,便慌了起来,平
静了一会,便开始在那补起读后感。
第一篇文章是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由于我们学过鲁迅先生,所以我
便迫不及待地看了起来。
这篇文章讲的是鲁迅先生的回忆,整篇文章不喧哗,没有过多的精彩语句,
但是却能反映鲁迅先生的快乐时光,令人向往。
文章一开始就进入主题,讲明百草园是先生的乐园。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
井杆,高大的皂荚树,自红的桑椹为我们呈现一篇生机勃勃的景象。捉虫子是鲁
迅先生十分喜欢的一项游戏。在先生的眼中,百草园就是一场盛大的音乐会。鲁
迅先生还听过一个关于美女蛇的故事,就过得出的结论便是:倘若有陌生的声音
叫你的名字,你万不可答应他。每到冬天的时候,拍雪人、捉鸟雀也给先生带来
了不少的童年乐趣。
没有过多地修饰,反而很简洁却又表达的很清楚,这篇文章,真的令我受益
终生。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书笔记2
嘿,终于把《朝花夕拾》读完了。其中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从百草园到
三味书屋》这篇回忆性散文。它主要讲了:童年时的鲁迅先生从上学前常到百草
园中独自玩耍嬉戏,和到上学后到三味书屋的枯燥乏味学习,两者形成鲜明对比。
百草园虽然荒凉,但它却是作者的乐园。三味书屋虽然是个私塾,但它却有
一股亲切的气氛流动其间。世间再荒凉的地方,也可能是有些人的乐园,世间再
枯燥的地方,也有快乐在流动,只不过你没发现而已,就如那一句,世间并不缺
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整篇散文就叙写了鲁迅
先生从有“无限乐趣”的乐园到全城最严厉的私塾上学的过程和心路历程。
百草园“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可是“那时却是我的乐园”,其中充
满了童趣,作者对其中野草树木的热爱,还有对花鸟虫兽的活动,描写得无一不
是栩栩如生。
而和百草园相比,三味书屋的景致却完全不同了,如果说百草园的清新神奇
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那么三味书屋的昏暗枯燥与之形成鲜明的对比,也给我
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但实际上文章前后是和谐统一的,即便是三味书屋的生活充
满着陈腐味:学生进学要先向孔子行礼,在向先生行礼。平时只能专心学习。尽
管私塾设有打人的戒尺,也有罚跪的规矩,但对于鲁迅而言同样是新鲜而快乐的。
对于这样的童年在现实生活中不会再有了!读完这些文章,长叹一声童年的
乐园乐屋,该向那里找寻?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书笔记3
无意间翻开初一语文教材,第一篇竟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前一
段时间,好像听说好多有名的没有名的人都认为鲁迅的作品该从教材中删掉的,
即使道听途说也没有真凭实据,心里也觉得好大的不舒服,我是很喜欢鲁迅的作
品的——便仔细的读了起来,鲁迅从中国的历史的字里行间看出了两个字“吃
人”,我仔细的读着鲁迅的作品,试图从字里行间替他们发现其中的应该删去的
理论或者替我自己发现不应该删掉的理由……终于发现,中国的教育离不开鲁迅,
高效课堂的一步步深入,更需要从鲁迅作品的字里行间吸取养料。
都说传统课堂死气沉沉的一片,都在怪学生没有活力、一潭死水。鲁迅在《从
百草园道三味书屋》里给我们尽情的抒写了孩子们的活力,告诉我们孩子们原本
是有活力的:“我于是常常拔它(何首乌根)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孩子们
有的是活力,不缺的是激情,满怀的是梦想、渴望、好奇心——“何首乌根是
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为了“摘到覆盆子”,“不怕刺”,敢于冒险的孩
子多了去了,因为“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
——玩性十足,童心无暇;“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支短棒支起一面大的
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
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这是自由自觉的实践操作了,不是
居多的麻雀和性子很躁养不过夜的白颊的“张飞鸟”吸引着孩子,是什么?是“小
半天便能捕获几十只”的成就感激发着孩子们的欲望,注入了孩子们行动得活力。
满怀着梦想、充盈着渴望、童心无暇而玩性十足,好奇无限且眼巴巴着成功,这
就是孩子,曾经满怀活力的孩子!我们应该相信,曾经,我们的孩子也是如此的
充满着活力。
是谁让孩子丧失了曾经的活力?是谁让教室变作死水一潭?读着鲁迅的
“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我悟到了孩子们的
无奈,我思索着我们死水一般的课堂的根源。“大人们”也许只看到“也曾因此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