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沉降位移观测方案11.pdf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沉降位移观测方案

一、工程概况

施工通道总长4114.33米,顶宽100米,护岸为斜坡式结构。其中KL段2745m,

LM段392m,MN段293m及NO段685m。

KL段和LM段由地质条件可看出,软弱层较厚,为3m~10m左右,采用爆破排

淤填石方案。MN段和NO段表层基础为粉砂,基础不需处理,斜坡结构直接坐落在

粉砂层上。

施工通道堤身采用抛填开山石陆上推进形成,要求在通道东西两侧各10m范围

内采用“控制加载爆炸挤淤置换法”施工,堤身底部与淤泥质土层之间可形成1m左

右的泥石混合层。为保证施工进度和车辆通行,爆破挤淤段堤顶宽10m,通道中间

跟进回填宽度15m。根据断面设计要求,对水下棱体不足的部分补抛大块石,将坡

面多余石料挖除、理坡、形成设计堤身断面。

施工通道KL段、LM段以及MN段西侧外坡坡度1:2.5,护面采用1~1.5t块石,

厚度为1100mm,下面设有600mm厚的50~100kg块石垫层;NO段西侧外坡坡度

1:2.5,护面采用300~400kg块石,厚度为1000mm,下面设有600mm厚的50~100kg

块石垫层,护底块石为50~100kg块石,宽5m。施工通道东侧全段外坡护面为200~

300kg块石,厚度为1000mm,坡度1:1.5,块石下垫有50~100kg块石,厚度600mm,

护底块石为50~100kg块石,宽5m。

为了全面了解施工通道施工过程中通道的沉降和位移,预防在施工过程中出现

不均匀沉降和位移,及时反馈信息为设计施工部门提供详尽的第一手测量资料,有

效监视通道工程在施工期间的安全,避免因沉降、位移原因造成损失。需利用测量

仪器对通道主体进行沉降、位移观测,及时采集准确、可靠的测量数据,由专家对

测量成果、数据分析,及时提供相关部门,指导施工或施工方案修改等,确保施工

顺利进行,特编写本位移、沉降观测方案。

二、沉降、位移观测技术依据

《水运工程水工建筑物原型观测技术规范》JTJ228-2005

三、沉降、位移观测方案

1、沉降、位移观测的点位布设

(1)、沉降、位移观测点的制作:

沉降位移观测点采用沉降观测盘的形式,采用直径为20cm,厚1cm的铁板,顶

部焊一个螺丝帽,下部焊3根25cm长的钢筋爪,见附图1。

(2)、沉降、位移观测点的位置和数量

根据实际情况,每100m一个断面,每个断面上埋设3个沉降观测点,分别设置

在通道两侧及通道中心位置。其中通道两侧的观测点也用作位移观测点。详细布设

位置及编号见附图2“施工通道位移、沉降点点位布置图”。

(3)、沉降观测基点

沉降位移观测基点将采用附近由业主提供的测量控制点。这些控制点精度高、

点位稳固可靠,可作为的沉降位移观测基准点。见附图3“GPS控制网图”

2、观测方法:

(1)、使用仪器

考虑施工现场实际情况沉降位移观测均采用项目部现有的GPS(Trimble5700型

双频接收机)进行观测。测量仪器性能指标:

静态,快速静态测量

精度:水平5mm+0.5ppm

垂直5mm+1ppm

动态测量

精度:水平10mm+1ppm

垂直20mm+1ppm

(2)、标高到达设计要求后,设置沉降位移观测盘。并进行首次测量。每个点

观测时间不低于1分钟。首期观测之后的各期观测采取四同作业(相同观测者,相

同仪器,相同路线,相同观测方法)。

(3)、观测周期

本次沉降位移观测要求:每周观测一次。

(4)、资料成果整理

A、每次观测结束后提交沉降观测成果表(见附表1)和位移观测成果表(见附

表2);

B、从第5次开始,提交沉降观测“沉降量-时间曲线图”。从第3次观测开始,

提交位移观测“位移量-时间曲线图”。

C、沉降观测技术总结;

D、工作点、沉降位移观测点位布置图。

在每次观测结束后,应在观测的当天,最迟第二天以邮件的方式提交甲方,观

测后三天内向甲方提交测量报告,遇险情况应在当天以最快的速

文档评论(0)

151****6399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大专毕业生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