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事故隐患排查治理统计、分析报告制度范文(3).docx

事故隐患排查治理统计、分析报告制度范文(3).docx

  1. 1、本文档共1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研究报告

PAGE

1-

事故隐患排查治理统计、分析报告制度范文(3)

一、制度总则

1.1.制度目的

(1)本制度旨在通过建立健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强化安全生产责任,预防事故发生,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通过对事故隐患的全面排查、治理和统计分析,不断提高企业安全管理水平,实现安全生产的持续稳定。

(2)制度实施后,将有效提升企业对潜在风险的认识和应对能力,降低事故发生的概率。通过对隐患的及时治理,减少事故带来的损失,保障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秩序。同时,制度还将促进企业安全生产文化的形成,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3)制度还将推动企业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体系,明确各级人员的安全生产职责,确保隐患排查治理工作落到实处。通过制度的严格执行,促进企业安全管理体系的完善,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2.2.适用范围

(1)本制度适用于我国境内所有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包括但不限于制造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危险化学品行业、特种设备行业等。无论企业规模大小、性质如何,均应依照本制度规定开展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

(2)制度涵盖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各个环节,包括但不限于设备设施、工艺流程、人员操作、环境因素、安全管理等方面。无论是新建项目、在建项目还是既有项目,均应遵循本制度的要求,确保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的全面性和有效性。

(3)制度适用于企业内部各部门和全体员工,要求各级管理人员和员工共同参与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形成全员参与、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同时,制度还适用于企业外部相关方,如供应商、承包商、监理单位等,要求各方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共同遵守安全生产规定,共同维护安全生产环境。

3.3.责任分工

(1)企业主要负责人对本单位的安全生产负总责,负责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体系,确保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得到有效实施。主要负责人应定期组织召开安全生产会议,研究部署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并督促检查工作落实情况。

(2)企业安全生产管理部门负责组织制定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方案,指导、协调、监督各部门开展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安全生产管理部门还应负责汇总、分析隐患排查治理数据,提出改进措施,并对隐患治理情况进行跟踪管理。

(3)企业各部门负责人对本部门安全生产工作负直接责任,应组织本部门人员开展日常隐患排查,及时消除安全隐患。部门负责人还应配合安全生产管理部门开展专项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确保隐患整改到位。同时,各部门应建立健全本部门的安全生产责任制,明确各级人员的安全责任。

二、事故隐患排查

1.1.排查范围

(1)排查范围应包括企业所有生产、经营、管理活动涉及的领域,涵盖但不限于生产设备、安全设施、作业环境、人员操作、物料储存、运输、使用以及应急管理等各个方面。这确保了隐患排查的全面性,防止遗漏可能导致事故的关键因素。

(2)具体到生产环节,排查范围应涉及生产线的各个环节,包括原材料的采购、储存、加工、包装、运输等过程,以及与之相关的设备、工具、工艺流程等。此外,对生产辅助设施,如供电、供水、供气等系统的安全性能也应进行全面排查。

(3)在非生产领域,排查范围应包括办公场所、生活区、仓库、实验室等,以及消防、防雷、防静电、防爆等安全设施和系统的完好性。同时,对员工的安全教育和培训、应急预案的制定与演练等软性安全因素也应纳入排查范围,确保企业整体安全水平的提升。

2.2.排查方法

(1)事故隐患排查应采用现场检查与资料审查相结合的方式。现场检查是指对生产现场、设备设施、作业环境等进行实地查看,通过视觉、听觉、嗅觉等方式发现潜在的安全隐患。资料审查则是对相关安全生产规章制度、操作规程、检查记录等进行查阅,以评估企业安全管理体系的完备性和执行情况。

(2)排查过程中,应运用专业知识和经验,结合行业标准和规范,对排查对象进行细致分析。可以采用安全检查表法、危险与可操作性研究法、故障树分析法等专业技术方法,对排查出的隐患进行深入剖析,评估其风险等级和危害程度。

(3)排查工作应定期进行,并结合季节性、节假日等特殊时段开展专项排查。同时,应根据企业生产、经营实际情况,针对重点部位、关键环节和易发事故区域进行重点排查。此外,鼓励员工积极参与隐患排查,建立举报奖励机制,鼓励员工提供有价值的安全隐患信息。

3.3.排查周期

(1)事故隐患排查周期应根据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特点和安全风险等级确定。对于一般性生产设备,应至少每季度进行一次全面排查;对于关键设备、重点部位,以及季节性、节假日等特殊时段,应增加排查频率,如每月或每两周进行一次专项排查。

(2)对于安全生产基础较好、事故发生率较低的企业,可以适当延长排查周期,但最长不得超过半年。对于安全生产基础薄弱、事故风险较高的企业,应缩短排查周期,确保隐患

文档评论(0)

单元金卷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