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地地震震勘勘探探第第⼆⼆章章⼏⼏何何地地震震学学
第⼆章⼏何地震学
1、当炸药在岩层中爆炸后,应变形成三个区域:破坏、塑性带、弹性形变区
2、地震⼦波:由点源刚进⼊弹性区传播的地震波,研究表明弹性波在近距离内仍会发⽣较⼤变化,传播⼀段距离(⼏百⽶后)
变的相对稳定,形成地震⼦波,并被认为在以后的传播中,地震⼦波的变化不⼤。
3、视波长λ*:两个相邻波峰或波⾕的距离,它表⽰波在⼀个视周期这传播的距离。
λ
波峰
波⾕t=t
1
r
u
图7.2—10波剖⾯图
4、波前:把某⼀时刻tk,所有刚刚振动的质点构成的⼀个空间曲⾯,叫tk时刻的波前,它是地震波传播的最前沿的空间位
置。在波前位置前⾯的所有质点的位移都为零,即波还未开始振动。
波尾:由刚停⽌振动的所有质点构成的空间曲⾯,叫tk时刻的波尾,在波尾以内的各质点都已停⽌了振动,恢复了平静,其质
点位移也为零,即波已经传过去了。
5、波⾯:波从震源出发向四周传播,在某⼀时刻,把波到达时间各点所连成的⾯,称波阵⾯,简称波⾯。
波⾯特征:波前⾯是等时⾯,即波前⾯上各点时间相等。
按波⾯的形状对波分类,可分为球⾯、平⾯和柱⾯波等。
在均匀各向同性介质中,同⼀个震源,在近距离的波为球⾯波,在远距离的地⽅可看成平⾯波。
6、扰动带:处于波前和波尾之间的范围内的质点正处于振动状态,其位移不为零,这⼀空间范围内称扰动带(振动带),也
是地震波⾏进的区域。所以,扰动带是随时间的改变⽽改变的。
7、视速度:
地震波传播是沿波射线的⽅向进⾏真速度
11、惠更斯原理:
表述:波在传播过程中,任⼀时刻的波前⾯上的每⼀点都可以看作是⼀个新的点震源,由它产⽣⼆次扰动,形成⼦波前,这些
⼦波前的包络⾯,就是新的波前⾯。反映了:波传播的空间位置、形态。根据这个原理可以通过作图的⽅法,由已知t时刻波
前的位置去求出t+Δt时刻的波前。
意义:可确定波传播的⽅向(射线⽅向)
12、惠更斯-菲涅尔原理:波传播时,任⼀点处质点的新扰动,相当于上⼀时刻波前⾯上全部新震源所产⽣的⼦波在该点处相
互⼲涉叠加形成的合成波。
13、费马原理:
表述:波在各种介质中的传播路线,满⾜所⽤时间为最短的条件。
由费马原理可推出:
地震波总是沿射线传播,以保证波到达时所⽤旅⾏时间最少准则;
地震波沿垂直于等时⾯的路线传播所⽤旅⾏时间最少;
等时⾯与射线总是互相垂直;
14、反射系数R:在垂直⼊射时,反射波和⼊射波振幅之⽐,⽤R表⽰。即R=A反/A⼊
物理意义:地震波垂直⼊射到分界⾯后,被反射回去的能量的多少(占⼊射能量的多少)
反射系数⼀般形式:
15、反射波的形成条件:上、下介质界⾯必须是⼀个波阻抗界⾯,即波阻抗差不为零。
反射波的特点:
反射波的强度取决于反射系数R的⼤⼩,R⼤→反射波强;
反射波极性的变化取决于R的正负,R0,反射波与⼊射波相位相同,正极性反射;R0,反射波与⼊射波相位相反,相差180
度,负极性反射。
反射系数的取值范围(-1,+1)区间。
16、透射波的形成条件:在上,下介质波的传播速度不相等时,即,速度界⾯特点:透射波的强度取决于透射系数T的⼤⼩;
透射波的极性总是与⼊射波的极性⼀致。
透射系数定义:透射波的振幅与⼊射波振幅之⽐,⽤T表⽰,即,T=A透/A⼊
物理含义:⼊射波的能量有多少转换为透射波能量。
计算公式:据理论证明,当波垂直⼊射时,透射系数可写为:T=1-R
透射系数取值范围:0≤T≤2T总是为正
表⽰:沿着界⾯,波在两种介质中传播的视速度是相等的
17、负极性剖⾯:指检波器初⾄下跳,在处理不改变极性的情况下,波峰代表负反射系数(低阻抗界⾯的顶),波⾕代表正
反射系数(⾼阻抗界⾯的顶)。
18、斯奈尔定律:
透射⾓⼊射⾓=反射⾓,且在⼀个平⾯上,⼊射⾓、反射⾓、透射⾓都具有相同的射线参数p。
1、折射波的形成:两层介质,下伏层的速度⼤于上覆层的速度,即V2V1;⼊射⾓是以临界⾓I⼊射
20、地震波的⼲涉:当来⾃不同⽅向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地震波相遇时,按照叠加原理,发⽣能量增强或减弱的现象。
21、波前扩散:在均匀介质中,波为球⾯波,随着传播距离的增⼤,球⾯逐渐扩展,但总能量保持不变,⽽单位⾯积上的能
量减少,这就称为球⾯扩散(波前扩散)。其能量(振幅)衰减规律是振幅与传播距离成反⽐。
吸收衰减:实际介质并⾮是完全弹性介质,故波在实际地层中传播时,能量的衰减要⽐在弹性介质中快,这种衰减称为介质对
波的吸收衰减。介质吸收的这部分能量主要⽤于克服质点的内摩擦,变成热能损耗掉了。
22、地震波的分类:
按波前形状:球⾯波、柱⾯波、平⾯波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