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微血管侵犯预测在肝胆肿瘤治疗决策中的应用价值 .pdf

微血管侵犯预测在肝胆肿瘤治疗决策中的应用价值 .pdf

  1. 1、本文档共1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微血管侵犯预测在肝胆肿瘤治疗决策中的应用价值

【摘要】肝胆肿瘤的微血管侵犯(MVI一般被定义为肝血管腔内的微小转移

性瘤灶,体现了肝胆肿瘤的恶性生物学特性,是决定肝胆肿瘤术后早期复发的关

键因素之一,对肝胆肿瘤预后有重要影响。探讨基于MVI选择肝胆肿瘤治疗策略

的可行性已经成为近年来的热点研究方向,可弥补传统分期对肝胆肿瘤生物学特

性考量不足的缺陷。当前肝胆肿瘤的MVI诊断仍依赖基于手术切除肿瘤标本的病

理学诊断。近年来,基于影像学、血清学等技术的研究进展使得术前预测肝胆肿

瘤的MVI风险成为可能。笔者深入探讨MVI预测为导向的肝胆肿瘤治疗决策。

【关键词】胆道肿瘤;肝肿瘤;微血管侵犯;治疗;预后

微血管侵犯(microvascularinvasion,MVI主要指仅能在显微镜下观察、

在覆衬有内皮细胞微小血管腔内存在的癌细胞巢团,多见于肿瘤包膜内和癌旁组

织内的血管微小分支内[1]o大量研究结果显示:MVI是肝细胞癌(hepatocel

lularcarcinoma,HCC疾病发展中的重要和关键环节,与HCC进展和转移密切

相关,是HCC根治术后肿瘤复发、转移的重要预测指标[2]oMVI在肝内胆管

癌(intrahepaticcho-langiocarcinoma,iCCA、混合肝细胞-胆管细胞癌

(combinedhepatocellular-cholangiocarcinoma,CHC及肝外胆管癌等其他

肝胆肿瘤中亦具有较好的预后预测价值[3-6]o目前MVI仍仅能从手术切除肿

瘤标本的病理学检查中获取,从而限制了该指标在临床决策和治疗选择中的应用。

术前预测肝胆肿瘤的MVI风险,并应用于临床决策和治疗选择成为研究的重点和

难点。血清学、影像学等特征与肝癌的MVI具有相关性,表明术前预测MVI已经

具备可行性。基于机器学习、神经网络、深度学习等人工智能技术的影像组学模

型在预测MVI中显示出巨大潜能。笔者深入探讨MVI预测为导向的肝胆肿瘤治疗

决策。

一、MVI的定义、评估方案、分型和可能的机制

肝胆肿瘤的MVI多见于肿瘤包膜内和癌旁肝组织中门静脉、肝静脉微小分支

内[1]。有研究者认为:肿瘤侵犯微动脉、微小淋巴管和微小胆管也应归入MV

I[7]。活组织病理学检查获得的肿瘤组织尚不足以获得准确的MVI诊断。基于

切除或移植等外科手术所获得的肿瘤病理学标本评估MVI状态和分型仍是目前

临床实践中唯一金标准。

目前肝癌切除标本的常用取材方法有3点法、7点法、13点法和肝癌影像-

数字化大体病理学标本等[1]。笔者团队报道“7点法〃对于MVI的诊断率与

“13点法”相当(47.1%比51.3%,P=0.517),均显著优于“3点法”的34.5%

(P二0.048),但“7点法〃较“13点法〃更为简便和实用[8]。《原发性肝癌

诊疗指南(2022年版)》要求采用“7点基线取材法〃,该方法被认为是评价肝

胆肿瘤MVI的标准化病理学评估方案[9]o

MVI分型的主要依据包括:MVI侵袭性、MVI数量、受侵犯微血管是否存在

肌层、受侵犯微血管与瘤体的距离及巢团内癌细胞计数等[7]。《原发性肝癌

病理诊断指南》的MVI病理学分级标准:M0为未发现MVI;Ml为W5个MVI,且

发生于近癌旁肝组织区域(^Iciii);M2为>5个MVI,或MVI发生于远癌旁肝组

织区域Olcm)[10]o

MVI在本质上可能是位于微脉管内的微小转移灶[7]oMVI形成过程一般被

描述为肿瘤诱导的新生血管形成、增殖、凋亡抑制、基底膜降解和肿瘤细胞突入

微血管管壁[11]oHou等[12]发现HCC中存在CD133+、CD44+亚群肿瘤细胞

及其比例增加,促进HCC经血管途径转移和MVI形成,体现HCC恶性生物学特征。

Ma[13]和Xia等[14]的后继研究结果证实:CD133+、CD44+细胞是介导HCC

转移的一个肿瘤干细胞亚群,可表达干细胞特征,包括广泛性增生,自我更新,

可分化为不同类型肿瘤细胞,并对HCC的血源性转移发挥作用。HCC组织中谷胺

酰B-羟化酶(aspartatehydroxylase,ASPH)高表达与MVI发生和复发

率升高相关,ASPH通过激活上皮间质转化通路和损害线粒体DNA稳定两种机制

提高HCC侵袭性,促进HCC的复发转移[15

文档评论(0)

文档之家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文档创作者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