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第PAGE1页(共NUMPAGES1页)
2024-2025学年广东省六校高三(上)第三次联考语文试卷(12月份)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9分)
1.(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景德镇瓷器之所以流传千年,成为中国文化的象征符号之一,既来自卓越超群的器物之美,更源于凝结其中的中华民族的价值追求和精神世界。景德镇瓷器如同中国文化的“微缩景观”,体现着中华文明的“五大突出特性”——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传递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唯有把握好蕴藏其中深邃而博大的精神性、文化性,深思之、挖掘之、弘扬之,才能将这颗文化明珠擦得愈加光亮,进一步以文化之光润泽今人的精神家园。
“三面青山一面水,一城瓷器半城窑。”景德镇,有着2000多年冶陶史、1000多年官窑史、600多年御窑史、100多年近现代陶瓷发展史,是一块为瓷而生的土地。景德镇的地域文化既有江南水乡的细腻与柔美,又兼具赣北山区的粗犷与豪放,进而塑造出景德镇瓷器鲜明的文化特色和艺术魅力。独特的自然环境、丰富的制瓷资源和繁忙的昌江舟帆,为陶瓷的生产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成就了景德镇作为瓷都的千年辉煌。
景德镇盛产瓷石,瓷石可以用来制釉,制釉工艺中有“灰釉”,使用它会让瓷器表面更加光亮、发青。再加上魏晋南北朝等各历史时期,北方定窑、磁州窑,南方龙泉窑、越窑的大量工匠来到景德镇:在博采众长、兼收并蓄中,推动着景德镇陶瓷艺术的开拓创新。
公元10世纪,景德镇打破了“南青北白”(南方造青瓷、北方造白瓷)格局,创造性地将“南青”与“北白”相结合,烧制出了青白瓷。景德镇青白瓷以其莹缜如玉的釉色迅速风靡了大江南北,并出口远至埃及。
“天青色等烟雨,卵白釉等苏麻离青。”随着14世纪上半叶的东西方文化的交融和商品贸易,来自波斯的青花钴料苏麻离青传入中国,与景德镇的卵白瓷相遇,由此点亮了一个全新而经典的瓷器品类——青花瓷。元青花的横空出世令人惊艳,大气丰富的器型,挥洒自如的笔意,繁而不乱的细腻构图,特别是幽蓝华美的青花发色和白中泛青的剔透釉面,更是堪称完美的结合。元青花烧制成功之后,迅速销往西亚、欧洲等地,景德镇出现了成为世界制瓷中心的雏形。
自古以来,陶瓷就是世界认识中国、中国走向世界的重要文化符号,青花图案也蕴含着文化交流的印记。如最常见的缠枝纹,这种纹饰的产生、发展既和埃及的莎草纸、古希腊和罗马的葭苕纹、古印度的忍冬纹有渊源,也和陶器、青铜器上的二方连续纹样有关联。景德镇的匠人们将这些元素融合在一起,完成了东西方文化在原料上、图案上、器型上的结合,同时也催生了不少新的青花瓷品类,并随着郑和下西洋等外交活动,走向了世界各地。
除了陶瓷贸易的兴盛,景德镇制瓷技艺也在国际交流中不断推广。明代宣德年间,景德镇民窑开始兴盛,宫搭民烧或者民窑直接生产的官样瓷器,推动青花瓷等制瓷工艺开始向图内外其他地区流传。如云南建水窑2020年进行了考古发掘,所出青花瓷判断为明代正统至天顺时期。通过云南地区和红河流域,青花瓷工艺在这一时期进一步传到了越南等地区。越南河内升龙府考古遗址出土的中国瓷器和越南瓷器为中越陶瓷工艺和文化的交流提供了新的例证。另外,土耳其伊兹尼克也是著名的陶都,十五世纪时,该地的工匠们也曾模仿中国的青花瓷。
综上所述,景德镇陶瓷在加强中国与世界各国的联系、增强世界各国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和认同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陶瓷也成为中国与世界各国经济交流、文化交融、民心相通的重要见证。
(摘编自翁彦俊《瓷越千年:景德镇陶瓷与东西文明互鉴》)
材料二:
世界文明的魅力在于多姿多彩,人类进步的要义在于互学互鉴。人类文明新形态之“新”,是在互学互鉴、兼收并蓄、创新超越中得以展现的。
文明交流互鉴有助于丰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内涵。每种文明都有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都是人类的精神瑰宝。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五彩斑斓的文明形态,既有古代的中华文明、希腊文明、罗马文明、埃及文明、两河文明、印度文明等,也有现在的亚洲文明、非洲文明、欧洲文明、美洲文明、大洋洲文明等,人类文明因多样才有交流互鉴的价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文明多样性赋予这个世界姹紫嫣红的色彩,多样带来交流,交流孕育融合,融合产生进步。”人类文明新形态不是一个静止停滞的形态,而是不断更新演进的形态,内涵与外延都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与发展。
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人类文明新形态不断发展。文明的繁盛、人类的进步,离不开求同存异、开放包容,离不开文明交流、互学互鉴。如果各国重新回到一个个自我封闭的孤岛,人类文明就将因老死不相往来而丧失生机活力。只有尊重各种文明,平等相待、互学互鉴、兼收并蓄,才能推动人类文明实现创新性发展。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有助于拓宽文明视野,以开放的眼光、开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2024-2025学年河南省焦作市博爱一中高三(上)期中语文试卷.docx
- 2024-2025学年湖北省十一校高三(上)第一次联考语文试卷.docx
- 2024-2025学年湖南省衡阳市衡阳县四中高三(上)期中语文试卷.docx
- 2024-2025学年江苏省南京市金陵中学高三(上)期中语文试卷.docx
- 2024-2025学年江苏省扬州市高三(上)期中语文试卷.docx
- 2024-2025学年山东省齐鲁名校大联考高三(上)第三次联考语文试卷.docx
- 2024-2025学年四川省成都市蓉城名校联盟高三(上)第一次诊断语文试卷.docx
- 2023-2024学年江西省新八校高三(上)期末语文试卷.docx
- 2023-2024学年四川省宜宾六中高三(上)期末语文试卷.docx
- 2023-2024学年云南省保山市高三(上)期末语文试卷.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