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1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积聚
AbdominalMass;【目的要求】;【定义】;
积属有形,结块固定不移,痛有定处,病在血分,是为脏病;
聚属无形,包块聚散无常,痛无定处,病在气分,是为腑病。
;【医论】;《内经》里还有伏梁、息贲、肥气、奔豚等病名,亦皆属积聚范畴。
;积聚之名;由此言之,是坚硬不移者,本有形也,故有形者曰积;
或聚或散者,本无形也,故无形者曰聚。”
;历代医家对积聚病因病机的认识;
《中藏经》则指出:“积聚癥瘕杂虫者,皆五脏六腑,真气失而邪气并,遂乃生焉。”
;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积聚病诸候》;元代《丹溪心法·积聚痞块》
“块乃有形之物也,痰与食积死血而成也。”认为积块的产生,由痰与食积死血兼夹而成。
;清代王清任;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积聚辨证论治;
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疟病》认为疟久不解,“结为癓瘕,名为疟母,急治之,宜鳖甲煎丸”,一直为后世所宗。
;金元时期;朱丹溪对于积聚的治疗;明代;
李中梓《医宗必读·积聚》集前贤之大成初、中、末三期治疗法则,指出治积不能急于求成,可以“屡攻屡补,以平为期”,颇受后世医家的重视。;“初者,病邪初起,正气尚强,邪气尚浅,则任受攻。中者,受病渐久,邪气较深,正气较弱,任受且攻且补。末者,病魔经久,邪气侵凌,正气消残,则任受补。”
;明代;清代;清代《医宗金鉴·杂病心法要诀·积聚难证》以胃气的强弱作为可攻与否的标准。
“积聚牢固不动,坚硬不软,则病深矣。胃弱食少,大便溏泻,不堪攻矣。”
;【范围】;【证候特征】;积证表现为腹内结块,固定不移,并且结块大多由小渐大,由软渐硬,初觉胀痛,继则疼痛逐渐加剧。
;
一般病程较长,病情较重。
腹内病变的同时,常出现饮食减少,倦怠乏力,病情较重者甚至面色萎黄,形体日渐消瘦。;聚证则表现为腹中气聚,攻窜胀痛,时聚时散,或有如条状物聚起在腹部。
一般病程较短,全身症状亦不如积证明显。
;【病因病机】;l.情志抑郁,气滞血瘀;2.酒食内伤,滋生痰浊;3.邪毒侵袭,留着不去;4.它病转归,日久成积;二、病机;《医宗必读·积聚》说:“积之成也,正气不足,而后???气踞之。”
《景岳全书·积聚》亦说:“脾肾不足及虚弱失调之人,多有积聚之病。”
;2.病位;3.病性
本病以气滞血瘀为主,初期多为气血凝结,寒湿内阻之实证。若气滞、寒凝、食阻、痰结、血瘀相互裹结,郁而化热,耗伤气血,损坏脏腑,则可成为邪实正虚之证。
;4.病势;5.病机转化;气机阻滞或气滞湿阻
气血凝滞郁而化热
结而成块阳明腑实证;积聚病因病机示意图;【诊断】;(2)积块出现之前,相应部位常有疼痛,或兼恶心、呕吐、腹胀、倦怠乏力、胃纳减退、逐渐消瘦等正气亏虚的症状。而积证的后期,一般虚损症状均较为突出。;
(3)CT、MRl、B超等检查可有异常显示。
;2.聚证;缓解时气聚胀满消失。聚证发作之时,以实证为主者,常反复发作,同时有倦怠乏力、纳差、便溏等脾胃虚弱的证候。
;(2)胃肠X线钡餐摄片及气钡双重造影、纤维结肠镜检查等,往往有异常发现。
;二、鉴别诊断;
2.鼓胀鼓胀以腹大如鼓为特征,虽腹内有积块,但更有水液停聚。
腹内有无明显的水液停聚,是积聚与鼓胀的鉴别要点。
;3.石瘕;4.奔豚气奔豚气是病人自觉有气从少腹上冲胸咽的一种病证。
奔豚气是其气由少腹上冲胸咽或有水气自少腹上冲至心下,其特点是自下逆上,如奔豚之状。;聚者气聚时聚时散,仅限于腹部。积者腹内积块,固定不移。三者主症不同。
;【辨证论治】;
聚证则无积块,腹中气时聚时散,发有休止,痛无定处,病程较短,多属气分,一般病情较轻,相对地治疗亦较易。
;2.辨积块的部位;胃脘部积块伴见反胃、呕吐、呕血、便血等症状者,病在胃。;右腹积块伴腹泻或便秘、消瘦乏力,以及左腹积块伴大便次数增多、便下脓血者,病在肠。
;3.辨初、中、末期虚实的不同;中期正气渐衰而邪气渐甚,表现为积块增大、质地较硬、疼痛持续,并有饮食日少,倦怠乏力,形体渐瘦等症。;末期正气大虚而邪气实甚,表现为积块较大、质地坚硬、疼痛剧烈,并有饮食大减,神疲乏力,面色萎黄或黧黑,明显消瘦等症。
;二、治疗原则;积证病在血分,以活血化瘀、软坚散结为基本治则,重在活血。
;2.要注意区分不同阶段,掌握攻补分寸。;中期积块渐大,质渐坚硬,而正气渐伤,邪盛正虚,治宜攻补兼施。;末期积块坚硬,形瘦神疲,正气伤残,治宜扶正培本为主,酌加理气、化瘀、消积之品,切忌攻伐太过。
;3.治疗中,处理好攻法与补法的关系。;三、分证论治;治法:疏肝解郁,行气消聚。
方药:木香顺气散。
;方解:;加减:;2.食浊阻滞;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