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
PAGE
PAGE1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科学到底是什么?科学是一种思维形式,这种思维形式是建立在一定范畴之内的,依据一定的定理、定律,按照一定的程式和逻辑关系,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科学也是知识,这些知识是有序的、可检验的,是系统化、公式化了的“知识体系”。科学的定义把“科学”分为两个层面,一个是“知识体系”,一个是“思维形式”。“知识”是科学的载体,附着在这个载体之上的是反映科学本质和规律的“思维形式”。
法国著名科学哲学家加斯东·巴什拉在《科学精神的形成》一书中这样概括科学:“在由客观知识精神分析形成的纯粹状态下,科学是智性的美。”这种美是对客观知识进行精神分析,进而达到纯粹状态的描述,是对客观事实的抽象和萃取。巴什拉接着说:“进入科学,就是在精神上年轻起来,就是接受一种否定过去的突变。”在巴什拉眼中,“知识体系”从来不是固定不变的,“突变”是科学的本质和精髓。巴什拉对科学的理解,不仅增加了科学的厚度,也更加深刻地揭示了科学的内涵,并在知识发展程序的演绎中,不断淬炼科学精神,铸就科学思维。由此可见,科学不仅仅是知识和方法,更是精神和思维。
人们把在自然科学领域,对自然、生命、环境等现象及其性质进行重现与认识、探索与实践,并作出突出贡献、具有杰出成就的科学工作者称为“科学家”。在这些科学家身上,不仅具备实事求是、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理性精神,更有批判和怀疑、创造和探索、实践和修正、平权和团队、人文和奉献的精神。有人把这种精神概括为“科学精神”,科学精神在本质上反映着科学思维,不但同属科学范畴,而且是科学教育的精髓和主要内容。
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对科学家精神作出全面概括。科学家精神是: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科学家精神与科学精神一脉相承,又具有中国优秀科学家代表的鲜明特色,同样是科学精神在科学家身上的具体体现,是科学思维的重要表现形式,也是科学教育要加强的重要内容。
从科学的内涵到科学精神,再到科学家精神,从“客观知识”到“精神分析”,再到“纯粹状态”,科学包含了很多,概括起来就是科学的“智性美”,这种美的集中体现就是寻求“突变”的科学思维。
(摘编自李荐《科学教育加“知识”,更要加“思维”》)
材料二:
众所周知,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重要一翼,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但在科学思维养成,科学方法传递上,我们的科普工作仍有进步空间。以蓬勃发展的短视频科普为例,数量迅速增长的泛知识类科普作品,一方面让科学知识能够触达更多人,另一方面在内容上也出现了重“知识补课”轻“价值引领”的问题。科普短视频总体上还是以传递科学知识点为主,就知识谈知识的仍然占大多数,而对于科学方法、科学精神进行介绍的则明显偏少,难以有效帮助青少年树立起系统的科学观念。
在这一方面,一些国家已经作出探索。他们重视对青少年科学精神及科学思维的培养,适时调整科普理念、政策规划。如美国科普工作的理念就经历了从19世纪“重视科技知识的实用性”到20世纪“关注科学与社会的关系”,再到21世纪“注重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人本性”的转变,在政策上从提倡对实用知识的掌握转向注重公民科学精神的培养。
他山之石不妨借鉴。从科普“飞入寻常百姓家”,到“润物细无声”养成科学思维,我们也可在观念、内容、方式上持续发力。
一是从理解科学到参与科学。当前,技术飞速更迭、信息海量泛在、万物万众皆媒,科学普及的内涵和外延也相应发生深刻变化,正从理解科学的单向传播模式向参与科学的双向互动模式转变,青少年科普模式也正从传统的知识导向转变为科学思维导向。因此,亟待从科普观念上进行调整,即不仅要重视青少年对科学知识的掌握,同时还要更多传递知识本身产生的过程,更加注重青少年科学思维养成、科学精神培育以及创新能力培养。
二是用研究科学的精神去做科普。由于青少年认知发展规律的限制,科学思维的养成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要根据青少年的年龄和各阶段发展特点,鼓励引导各类传播主体在科普内容供给和科普方式上,强化科普思维养成意识,注重思维培养、方法训练等方面的优化设计,用研究科学的精神去做科普。
三是创造性的科学锻炼不可或缺。从科普实践的角度来说,科学普及不仅要传播科学知识,更要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方法,激发受众尤其是青少年的想象力和好奇心。本·奥尔林曾在《欢乐数学》前言中写道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广东省茂名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 广东省汕头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 广东省汕头市澄海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 广东省韶关市2025届高三综合测试(一)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 广东省深圳市罗湖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 广东省阳江市高新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 广东省湛江市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 广西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阶段性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 广西来宾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 广西名校高考模拟2025届第二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