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中药一味必学“柏子仁”与“柏子仁养心汤”应用解析--第1页
中药一味必学“柏子仁”与“柏子仁养心汤”应用解析
中药“柏子仁”
四时可采侧柏叶,秋后方得柏子仁。
柏树能够提供给人们药用疗疾的,既有侧柏叶,又有柏子仁,不
同部位功用不同。柏子仁可是老人们的“宝药”,因为它解决了两大
难题——睡不踏实、拉不痛快,也就是失眠和便秘了。
著名中成药柏子养心丸就是以柏子仁为主,配以枸杞子、麦冬、
当归、党参、枣仁等精制而成,具有补气养血、宁心安神的功效。主
治心气虚寒、心悸易惊、失眠多梦、健忘之症。柏子仁除了有上述功
用外,还有润肠通便的作用。其与蜂蜜配伍,若再加上核桃仁,煮粥
食之,对于年老体弱多病之人出现的肠燥便秘尤为适宜。
柏子仁,又名柏实、柏子、柏仁、侧柏子,是柏科植物侧柏的种
仁,为常用中药材,应用历史悠久,药用始载于汉朝的《神农本草
经》,并被列为上品,称其“主惊悸、安五脏、益气、除湿痹,久服
令人润泽、美色、耳目聪明、不饥不老、轻身延年”。甘,平,归心、
肾、大肠经。功效养心安神,润肠通便。
一、养心安神
不寐是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证,主要表现为
睡眠时间、深度的不足,轻者入睡困难或寐而不酣,时寐时醒,或醒
中药一味必学“柏子仁”与“柏子仁养心汤”应用解析--第1页
中药一味必学“柏子仁”与“柏子仁养心汤”应用解析--第2页
后不能再寐,重则彻夜不寐,常影响人们的正常工作、生活、学习和
健康。失眠即中医学之不寐,是影响人体健康的常见疾病,多由工作
压力大、精神紧张、思虑忧郁等原因引起。治疗上一定要辩证求因,
审因论证,治疗中注意邪与正的关系,祛邪不伤正,扶正不留邪。本
病还与情志、精神有关,治疗中注意精神的调拨,心理的平衡,给患
者以安慰并进行心理疏导,再结合药物治疗,有利于患者的康复。
柏子仁富含油脂,甘甜质润,能补心脾、滋肝肾,是养心安神的
良药多用于心阴不足,心血亏虚以致心神失养之心悸怔忡、虚烦不眠、
头晕健忘等,常与人参、五味子、白术等配伍,如柏子仁丸(《普济
本事方》);也可与酸枣仁、当归、茯神等同用,如养心汤(《校注
妇人大全良方》);若治心肾不交之心悸不宁、心烦少寐、梦遗健忘,
常以本品配伍麦门冬、熟地黄、石菖蒲等以补肾养心,交通心肾,如
柏子养心丸(《体仁汇编》)。《本草纲目》:“养心气,润肾燥,
安魂定魄,益智宁神。”“柏子仁性平而不寒不燥,味甘而补,辛而
能润,其气清香,能透心肾,益脾胃。”
柏子仁与酸枣仁皆味甘性平,均有养心安神之功,用治阴血不足、
心神失养所致的心悸怔忡、失眠、健忘等症,常相须为用。然柏子仁
质润多脂,能润肠通便而治肠燥便秘;酸枣仁安神作用较强,且味酸
收敛止汗作用亦优,体虚自汗、盗汗较常选用。
但柏子仁生品气味不佳,易致恶心和呕吐,其脂肪油有滑肠致泻
的作用,故养心安神一般用炮制品。
关于其炮制,柏子仁炮制历史渊源已久,历史上主要炮制方法有
中药一味必学“柏子仁”与“柏子仁养心汤”应用解析--第2页
中药一味必学“柏子仁”与“柏子仁养心汤”应用解析--第3页
炒、蒸、焙以及研去油用,现在主要的炮制方法有炒黄、制霜。宋代
《博济方》:“研,用纸裹压去油。”这是柏子仁制霜法的最早文献
记载,此后的宋《圣济总录》、《证类本草》、元《丹溪心法》、
《瑞竹堂经验方》、明《本草纲目》、《炮炙大法》、清《修事指
南》、《本草从新》、《医家四要》等文献中均有类似记载,而且制
霜法现代仍然沿用,《中药炮炙经验集成》、《全国中药炮制规范》、
《中国药典》均收载有制霜法。其传统制霜在具体操作时,有冷法、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