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中药学之总论中药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精髓,融合了数千年的智慧与经验。本课程将深入探讨中药学的理论基础、应用方法及发展前景。by认识中药学定义中药学是研究中药性质、功效及应用的科学。范畴包括中药材、方剂学、炮制学等多个分支。特点强调整体观念,注重药物的协同作用。中药学发展的历程1上古时期神农尝百草,奠定中药学基础。2汉唐时期《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等经典著作问世。3近现代中西医结合,中药现代化研究深入。中药的定义和特点定义中药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用于预防和治疗疾病的天然药物。特点来源广泛,包括植物、动物和矿物整体观念,注重平衡多途径给药,灵活多样中药学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保健养生调节人体机能,增强体质。治疗疾病针对多种疾病,效果显著。科研价值为新药研发提供丰富资源。中药的有效成分生物碱如麻黄素、吗啡等,具有显著药理活性。多糖如人参多糖,具有增强免疫力的作用。挥发油如薄荷脑,具有清凉止痛的效果。皂苷如人参皂苷,具有抗疲劳、抗衰老的作用。中药的化学成分1主要成分2次要成分3微量成分4矿物元素中药的化学成分复杂多样,包括有机物和无机物。主要成分决定药效,次要成分和微量成分起协同或拮抗作用。中药的性味归经四气寒、热、温、凉,反映中药对人体的作用。五味酸、苦、甘、辛、咸,表示中药的药性。归经指中药作用的主要脏腑经络,如心经、肝经等。中药的功效与作用解表药发汗解表,用于感冒发热。清热药清热解毒,用于各种热症。补益药补气养血,用于虚弱症状。理气药疏肝理气,用于气滞症状。临证与应用1辨证论治根据症状和体质选择适当的中药。2配伍用药合理搭配多种中药,以增强疗效。3剂量调整根据患者情况灵活调整用药剂量。4疗程安排制定合理的用药时间和周期。中药的剂型与制备汤剂最常见的剂型,煎煮后服用。丸剂便于携带和服用,适合长期服用。散剂易于吸收,适合急症使用。中药的产地与产地因子地理环境气候、土壤、海拔等因素影响中药品质。生态系统周围植被、微生物等影响中药生长。栽培技术种植方法、施肥等人为因素也很重要。中药的采收与贮藏1采收时间根据药用部位和有效成分含量确定最佳采收期。2采收方法不同药材采用不同方法,如挖掘、剪切等。3初加工清洗、切片、晾晒等处理。4贮藏控制温湿度,防虫防霉,保证药材质量。中药炮制的基本操作切制将药材切成适当大小和形状。炒制用火加热药材,改变其性质。蒸煮用水蒸气或水煮药材。中药的炮制原则减毒增效降低毒性,提高药效。改变性味调整药物的四气五味。便于贮存延长药材的保存期限。适应给药便于煎煮或制成各种剂型。中药的炮制方法中药的古代炮制方法1酒制用酒浸泡或炒制,增强药效。2醋制用醋浸泡或炒制,增强入肝效果。3蜜制用蜂蜜制作,增强补益效果。4土炒用黄土炒制,减轻药性。中药质量的评价指标1性状鉴别2显微鉴别3理化鉴别4含量测定5生物评价中药质量评价是一个多层次、全方位的过程,涵盖了从外观到成分的全面分析。中药质量标准的建立资料收集收集历史文献和现代研究数据。样品采集收集不同产地、批次的药材样品。实验研究进行理化性质、有效成分分析。标准制定根据研究结果制定质量标准。国家药典与地方标准国家药典《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是最高级别的中药标准,具有法律效力。地方标准各省市制定的地方药材标准,补充国家药典。中药的认证与监管GMP认证保证中药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认证确保中药材种植养殖质量。GSP认证规范中药经营质量管理。市场监管加强中药市场流通环节的监督。中药安全性与毒性急性毒性短期大剂量使用可能引起的不良反应。慢性毒性长期使用accumulate引起的毒性效应。特殊毒性如致畸、致癌、生殖毒性等。药物相互作用中药与其他药物联用可能产生的影响。中药不良反应的预防加强教育提高医患对中药安全性的认识。严格监测建立健全不良反应报告系统。深入研究开展中药安全性评价研究。中药禁忌的认识配伍禁忌某些中药不宜同时使用,如十八反、十九畏。证候禁忌某些中药不适用于特定证候,如实证忌补。特殊人群禁忌孕妇、儿童、老年人等特殊人群的用药禁忌。特殊人群中药用药注意事项1孕妇用药避免使用有活血化瘀作用的中药。2儿童用药注意剂量调整,避免使用性味偏峻的药物。3老年人用药考虑药物代谢能力降低,适当减少剂量。4肝肾功能不全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