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痿证
【辨证要点】【治疗】
痿证是以肢体痿软无力,肌肉萎缩,甚至运动功能丧失而成瘫痪之类的病证,又称“痿躄”。痿证常与感受外邪、饮食不节、久病房劳、跌仆损伤、药物损伤等原因有关。感受外邪或有关脏腑受损,均可使筋脉失于濡润,肌肉弛纵不收而成痿病。本病病位在筋脉肌肉,与肺、脾、肝、肾有关。
西医学的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炎、多发性末梢神经炎、急性脊髓炎、运动神经元病、重症肌无力、肌营养不良及周围神经损伤等引起的肢体瘫痪属于本病的范围。
【辨证要点】
临床重要根据起病缓急、肢体痿软无力程度、全身兼症等进行辨证。1.主症肢体软弱无力,筋脉弛缓,甚则肌肉萎缩或瘫痪。
2.辨虚实起病急,病情发展较快,病程短,肢体力弱,肌肉萎缩不明显,属实证;起病缓,病情发展较慢,病程长,肢体弛缓,肌肉瘦削,属虚证。
3.辨兼症兼发热多汗,热退后忽然出现肢体软弱无力,舌红,苔黄,脉细数为肺热津伤;兼肢体逐渐痿软无力,下肢为重,麻木不仁,舌红,苔黄腻,脉濡数为湿热浸淫;兼肢体痿软无力日久,面色少华,舌淡,苔白,脉细缓为脾胃虚弱;兼病久肢体痿软不用,肌肉萎缩,腰膝酸软,头晕耳鸣,舌红,少苔,脉细数为肝肾亏虚。
【治疗】
1.针灸治疗治法:祛邪通络,濡养筋脉。以手、足阳明经穴和夹脊穴为主。主穴:①上肢:肩髃、曲池、合谷、颈胸部夹脊穴。②下肢:髀关、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腰部夹脊穴。
配穴:肺热津伤加尺泽、肺俞;湿热浸淫加阴陵泉、大椎;脾胃虚弱加脾俞、胃俞、中脘;肝肾亏虚加肝俞、肾俞。上肢肌肉萎缩配手阳明经排刺;下肢肌肉萎缩配足阳明经排刺。操作:毫针刺,按虚补实泻法操作。
方义:治痿证重在调理阳明,补益气血,疏筋通络。根据《素问·痿论》“治痿独取阳明”的治疗原则,以上、下肢阳明经穴位为主,阳明经多气多血,可疏通经络,调理气血,又“主润宗筋”,宗筋可约束骨骼,利于关节运动。夹脊穴为督脉之旁络,通于足太阳经第1侧线之脏腑背俞,可调脏腑,行气血。
2.推拿治疗治法:祛邪通络,强筋壮骨。以督脉及手、足阳明经和足太阳经穴位为主。取穴:肩髃、曲池、足三里、阳陵泉、脾俞、肾俞、委中、承山穴等。手法:按揉法、?法、拿法、擦法等。
操作:患者取俯卧位,术者以?法于背部自上而下沿督脉、足太阳经施术2~3分钟;于肺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肾俞、命门等穴施以拇指按揉法,各穴0.5分钟;沿督脉、足太阳经施以擦法,以透热为度;下肢施以按揉法,并以拇指按揉委中、承山穴各0.5分钟;以拿法施术于下肢来回3~5遍。
患者取仰卧位,术者于肩部施以?法,同步配合上肢关节被动运动;以拇指按揉法施术于肩髃、曲池、手三里、合谷穴各0.5分钟;沿上肢自上而下用拿法3~5遍;以掌擦法施于肩及上肢,以透热为度;以?法于大腿前外侧、小腿外侧施术2~3分钟;以拇指按揉伏兔、足三里、阳陵泉穴各0.5分钟;下肢施以擦法,以透热为度。
肺热津伤者,加拇指按揉尺泽、肺俞穴各0.5分钟;湿热浸淫者,加拇指按揉阴陵泉、大椎穴各0.5分钟;脾胃虚弱者,加拇指按揉中脘、气海、关元穴各0.5分钟和腹部摩法2~3分钟;肝肾亏虚者,加拇指按揉三阴交、太溪穴各0.5分钟。
3.其他治疗(1)电针法在瘫痪肌肉处选用穴位。采用断续波,以患者耐受为度,每日1次,每次留针30分钟,10次为1个疗程。(2)穴位注射法取穴参照体针穴位。用维生素B1或B12注射液,每次选2~4穴,每穴注射0.5~1mL,隔日1次。(3)皮肤针法取患肢阳明经及对应夹脊穴,反复叩刺,以局部微热或充血为度,隔日1次。
思索题《素问·痿论》提出“治痿独取阳明”作为治痿总则,现代医家遵照古人治痿理论,而又不拘泥于古,常多法合用或临证灵活变通,针灸临床有哪些治痿新思绪、新措施?
现代医家根据《素问·痿论》提出的治疗原则,在“独取阳明”的基础上,“各补其荣而通其俞,调其虚实,和其逆顺”,一种是直接配伍足阳明胃经内庭、陷谷穴,另一种是考虑到五脏致痿原因,选用五脏的荥俞穴;尚有医家根据《素问·痿论》对痿证病理生理的论述,加用奇经八脉理论和气街理论进行指导,配伍冲脉、带脉、督脉交会穴及气冲穴进行治疗。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