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语文试卷)绵阳市涪城区2025年春九年级开学测试.pdfVIP

(语文试卷)绵阳市涪城区2025年春九年级开学测试.pdf

  1.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绵阳市涪城区2025年春九年级开学测试

(语文试卷)

一.选择题(共15分)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差役(yí)虬枝(qiú)开垦(kěn)正襟危坐(jīn)

B.咽喉(yān)粗劣(lüè)格调(diào)悄然不惊(qiāo)

C.妯娌(zhóu)轮廓(kuò)辟邪(bì)直戳要害(chuō)

D.拭干(shì)倔强(jiàng)茸毛(róng)不折不挠(shé)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侧隐骸骨不计其数委屈求全

B.诲暗怅然络绎不决意气风发

C.慰籍阔绰贻然自得苦心孤诣

D.浩瀚无垠吹毛求疵郑重其事

3.下列句子成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A.陆新生日那天收到爸爸的礼物——一台笔记本电脑,真令他喜出望外。

B.运动会上,同学们各尽其能。运动健将们参加比赛,文学高手写稿件,啦啦队员们

都是文艺活跃分子。

C.黄明的自我介绍很精彩,台下的同学们不可抗拒地鼓起掌来。

D.从小学一年级开始,我俩就是形影不离的好朋友。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阶段,培育新质生产力将成为获取长期经济增长动能的核

心。

B.文化综艺节目《宗师列传•唐宋八大家》为社会发展、继承传统文化注入了新动力。

C.编印防欺凌的手册,旨在以增强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和提高学生自我保护能力为目

的。

D.目前,我国博物馆的数量逐年增加,总数排名世界前列,免费开放率已超过90%以

上。

5.下列句子的排序,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好的劳动教育让人终身受益,要实现劳动育人目标,就要上好每一节劳动

课,,;,,,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共同

努力。

①可以让学生在真实的任务情境中,亲历实际的劳动过程

②好的劳动课注重实践,强调身心参与,注重手脑并用

③一堂好的劳动课,还要注重教育效果

④上好劳动课,对课程实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⑤帮助学生形成自觉的劳动意识,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A.②③①④⑤B.④③①②⑤C.④③①⑤②D.②①③⑤④

二.古诗词赏析(共12分)

6.阅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完成问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

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

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

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6分)本诗首段的词语“”将风拟人化,显示出狂风破屋的巨大威力;

紧接着二、三段通过“群童抱茅”和“”的铺叙,为最后一段“安得广厦千

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情感升华奠定了基础。我们从这首诗中能够感受到一位

的诗人形象。

(2)(6分)刘禹锡《陋室铭》中“南阳诸葛庐”、陶渊明《饮酒》中“结庐在人境”与

本诗“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都写到了“庐”。请简要说明三位诗人分别借“庐”表达了

怎样的情感。

三.文言文阅读(共19分)

7.“走近词人——辛弃疾”专题学习,请完成问题。

(甲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初中试题分享者 + 关注
实名认证
服务提供商

教师资格证持证人

本人专注于初中语数英科的试题收集,并分享给有需要的的同学们。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2年12月13日上传了教师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