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浅谈犯罪嫌疑人在审讯中保持沉默的应对策略
一、保持沉默型反审讯伎俩的概念和特点
反审讯是审理案件时当事人采取各种手段与审讯人员进行对抗的一种形式,是一场审讯人员与犯罪嫌疑人之间激烈的心理交锋战。犯罪嫌疑人为隐瞒犯罪动机、逃避罪责、逃脱惩罚,必然会采取各种手段与侦查人员进行对抗,其中审讯过程便是犯罪嫌疑人对抗侦查人员的关键环节,审讯过程中审讯人员与犯罪嫌疑人之间的对立性,预示着犯罪嫌疑人不会轻易地就自己的犯罪事实作出供述。因此,犯罪嫌疑人在审讯中会运用各种反审讯手段大做文章,以达到逃避或是减轻罪行的目的。
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118条规定:“侦查人员在讯问犯罪嫌疑人的时候,应当首先讯问犯罪嫌疑人是否有犯罪行为,让他陈述有罪的情节或者无罪的辩解,然后向他提出问题。犯罪嫌疑人对侦查人员的提问,应当如实回答。但是对与本案无关的问题,有拒绝回答的权利。”由此可见,我国现今确立的是有限制的沉默权制度,犯罪嫌疑人在与犯罪有关的情节问题上不享有沉默权。
在实际办案中,保持沉默型反审讯伎俩主要是指犯罪嫌疑人在审讯时不主动交代案情,不开口说话,以此来对抗审讯人员的讯问,使审讯陷入僵局,达到逃避法律制裁的目的。使用保持沉默伎俩的犯罪嫌疑人无论审讯人员如何讯问,其心中打着自己的小算盘,就是不开口说话,就算说话也只是敷衍审讯人员的讯问,答非所问,漫不经心,根本不会提供有效的口供。而犯罪嫌疑人的口供作为定案的重要证据,主要是通过讯问犯罪嫌疑人而获得,并且口供也是查明犯罪事实,印证其它证据材料的重要途径。因此,一些犯罪嫌疑人知道口供的重要作用后,就常常使用保持沉默的方式作为他们的反审讯伎俩,希望通过此种方式达到他们逃避法律制裁的目的。
二、保持沉默型反审讯伎俩的应对策略
(一)准备充分,意志坚决
这类犯罪嫌疑人在接受讯问时,心理落差很大,害怕罪行败露而受到惩罚,所以他们的戒备心理很强,在审讯人员没有足够证据或是他们心理防线没有崩溃的情况下,他们很难如实招供。因此,审讯人员要做好持久战的充分准备,要在熟悉案情和准确判断犯罪嫌疑人心理特点的基础上,客观、辩证地对待审讯中嫌疑人保持沉默的现象,临难而不畏难,要有比犯罪嫌疑人更顽强的精神和韧性、耐心,表现出刚正不阿的气度与坚忍不拔的信心。讯问人员只有坚定这种信念,才能在心理上占据优势,才能在审讯中不为挫折所气馁,不为假象所迷惑,才能创造出便于犯罪嫌疑人供述的气氛。
(二)入情入理,教育感化
讯问人员要抱着挽救他们的思想,这样才能够真正做到动之以情,晓之有理。首先,讯问人员要设身处地的站在犯罪嫌疑人的角度去思考一些问题,找到促使犯罪嫌疑人犯罪的动机及客观因素可能有哪些情况,这之中有没有可以理解和可以利用的情节。只要讯问人员有了“治病救人”的诚意,心怀让犯罪嫌疑人回心转意的诚意,就能够做到用真诚去打动嫌疑人。哪怕只是点一根烟、倒一杯水、甚至是一次问寒问暖也可能打动犯罪嫌疑人。相反,缺乏诚意的去讲大道理、假装对他的关心、照顾,这些都容易被犯罪嫌疑人感觉到,不但不能起到打动犯罪嫌疑人的作用,反而会被认为是伪善、圈套。其次,要对症下药,切忌冷冷而谈。讯问人员要实事求是地分析犯罪嫌疑人的犯罪原因,在指出其犯罪行为是错误的、违法的同时,也要理解和同情其所遭遇到的不幸。结合我们现有的政策和法律,客观公正、通情达理地对犯罪嫌疑人进行教育,并且帮助他分析时势,表明能够拯救他的出路只有直面自己的所作作为。这样不仅仅犯罪嫌疑人容易接受,而且侦查人员也易于得到犯罪嫌疑人的信任。
(三)法律、政策攻心,形势分析
运用法律、政策去教育被讯问的犯罪嫌疑人,让其接受讯问人员的指引,争取获得从宽处理。具体做法可以对其宣讲刑法和刑事诉讼法,阐明从严和从宽的有关规定;运用犯罪嫌疑人能耳闻目睹的一些真实案例和真人真事,帮助其分析如实交代与顽固抵抗的利弊,说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大好形势,感染犯罪嫌疑人,使其改邪归正。
(四)慎用证据,一举突破
对于保持沉默的犯罪嫌疑人,其畏罪心理和侥幸心理一般都非常严重。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