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诗词鉴赏《范仲淹生平及作品集录》含答案.docxVIP

中考语文诗词鉴赏《范仲淹生平及作品集录》含答案.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考语文诗词鉴赏《范仲淹生平及作品集录》含答案

阅读下面几则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范仲淹生平及作品集录

范仲淹(989年——1052年),字希文。祖籍邠州,后移居苏州吴县。北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

(一)

【勤勉求学】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范仲淹辞母求学。

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依,再适①长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馕②粥不充,日昃③始食。遂大通六经④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

(选自朱熹《宋名臣言行录》有删改)

(二)

【治堰泰州】天禧五年(1021年),范仲淹调任泰州西溪(今东台西溪)盐仓监。

通州、楚州沿海,旧有捍海堰,东距大海,北接盐城。始自唐黜陟使⑤李承实所建,遮护民田,屏蔽盐灶,其功甚大。历时既久,颓圮⑥不存。范仲淹为泰州西溪盐官日,风潮泛溢,渰没⑦田产,毁坏亭灶,有请于朝。调四万余夫修筑,三旬毕工。遂使海濒⑧沮洳⑨泻卤之地化为良田民得奠居⑩至今赖之。

(选自《宋史·卷九十七·志第五十》有删改)

(三)

【任职苏州】景祐元年(1034年),为治理水患,范仲淹常亲临苏常江边察看水情。《江上渔者》作于此间。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四)

【戍边西北】康定元年(1040年)至庆历三年(1043年)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在此期间作《渔家傲·秋思》。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五)

【贬谪邓州】庆历六年(1046年),范仲淹因支持“庆历新政”,被贬河南邓州。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六)

【病逝徐州】皇祐四年(1052年),范仲淹在徐州病逝。

【注】①适:这里指改嫁。②馕粥:稠粥。③日昃:太阳偏西。④六经:这里指儒家经典。⑤黜陟使:唐朝官职名。⑥颓圮:圮pǐ。倒塌。⑦涗没:yān,淹没。⑧海濒:海滨。⑨沮洳:jùrù,低湿之地。⑩奠居:定居,安居。

1.用斜线(/)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共三处

遂使海濒沮洳泻卤之地化为良田民得奠居至今赖之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3.材料(五)中画线句子“微斯人,吾谁与归”这句话有什么言外之意?

4.探究上述材料中范仲淹的思想情怀,并简析这种思想情怀是否因其人生经历而有所改变。请你写出探究结果,并简析过程。

【答案】1.遂使海濒沮洳泻卤之地/化为良田/民得奠居/至今赖之。2.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者不同于以上两种人的心情。3.这句话含蓄地表达了作者愿意与“古仁人”同道的旷达胸襟和远大抱负。同时表达了作者曲高和寡的孤独之感。4.材料体现出范仲淹天下国家情怀。这种情怀是范仲淹毕生的价值追求,不因其人生经历而改变。范仲淹年少时,家境不顺,但刻苦求学并慨然有志于天下。在泰州任职时,修堤捍海,护佑百姓;在苏州任职时,对江中的渔者心生同情。在戍守西北之时,渴望燕然勒功,杀敌报国,满怀忧国之情。被贬邓州之时,追慕古仁人思想,彰显其“先忧后乐”的政治追求。

【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文言文断句首先要读懂句子的意思,根据句子的意思可以准确断句。

句意:于是使海滨低湿之地,变成了良田,人民得以安居,到现在还有赖于它。

句子结构:“遂使海濒沮洳泻卤之地”的意思是因此(于是)使得海边的低湿盐碱地变成了良田。“化为良田”描述了范仲淹率众修筑海堰后的变化。“民得奠居”描述了良田变化后的结果。“至今赖之”进一步强调了良田形成的长远影响。

故断句为:遂使海濒沮洳泻卤之地/化为良田/民得奠居/至今赖之。

2.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翻译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要结合上下文补充省略的成分。本题重点词有:

予:第一人称代词,我。尝:曾经。古仁人:古时品德高尚的人。异:不同于,为:这里指心理活动。

3.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和概括。

“微斯人,吾谁与归”大意为: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路呢?首先这句话出现在结尾部分,根据材料(五)“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可知表达了作者对古仁人(即有高尚道德情操的人)的敬仰和追求。他发出这样的感慨,是希望世间能有更多这样具有高尚品质的人。但是“吾谁与归”又透露出范仲

文档评论(0)

186****1274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