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轨道交通工程自动化监测智能集成技术应用
摘要:随着城市地铁在我国的迅速发展以及地铁沿线的工程建设,工程施工将
引起基坑附近土体的变化,不可避免的对地铁隧道结构造成影响,对地铁的建设
和运营安全带来威胁。传统的人工监测受制于地铁运营的影响,只能在列车停运
期间进行,无法满足实时监测的需要;高精度的自动化监测能够实现自动采集、
远程传输、实时分析等功能,可以做到24h不间断监测,及时发现隧道结构和轨
道变形,保证地铁结构安全,是地铁监测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轨道交通工程;自动化检测;集成技术
引言
为缓解城市交通堵塞、无序的现状,智慧地铁发展成为未来的主流发展形势,
其搭载AI技术、大数据分析技术,通过数据的集成分析,合理配置地铁线路、车
辆资源,以解决人、车、路分配不均衡的问题,缓解客流压力,提高地铁运营服
务的效能。地铁在运营期间是禁止监测人员进入轨行区内的,为了及时采集监测
数据,必须在既有线路内设置自动化监测系统才能实施监测。对此,本文主要探
讨地铁自动化监测及其智能集成技术的应用。
1自动化监测系统概述
测量机器人是一种能代替人进行自动搜索、跟踪、辨识和精确照准目标并获
取角度、距离、三维坐标以及影像等信息的全能型电子全站仪。全站仪自动监测
方法为在隧道两端设置基准点,利用自由设站法(后方交会)通过瞄准多个已知
基准点计算得到安置于测站点的全站仪的坐标,然后利用极坐标测量方法观测得
到多个监测断面的监测点的三维坐标。
基准点是变形监测系统的基本控制点,是测定工作点和变形点的依据。基准
点通常埋设在稳固的基岩上或者变形影响范围以外的稳定区域,尽可能长期保存,
稳定不动。变形观测中设置的基准点应进行定期复测,将观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以判断基准点本身的稳定情况。
测站点的布设应根据监测范围、观测条件等因素确定,保证仪器观测视线不
受影响。变形监测一般采用极坐标法,即认为测站点稳定不动,监测点的测量精
度由仪器的测角精度和测距精度决定。
监测点的布设至关重要,应综合考虑监测需求、基坑与地铁的位置关系、施
工前地铁隧道的变形与表观病害、施工期预估变形等因素,使监测点变形全面客
观地反映地铁隧道的变形。
2自动化监测目的、监测项目及监测点布设
2.1监测目的
地铁在运营期间禁止监测人员进入轨行区内,为了及时采集监测数据,必须
在既有线路内设置自动化监测系统,实现对结构水平、垂直位移、区间结构水平
收敛的连续、精确监测。通过对地铁隧道自动化监测,以期达到如下目的:
(1)通过自动化监测,掌握基坑施工阶段既有线路结构的动态变化,明确
工程施工对运营中的地铁1号线的影响程度,把握施工过程中结构所处的安全状
态。(2)用现场实测的结果弥补理论分析的不足,并把监测的结果反馈到设计
和施工中,以便采取相应的施工技术措施,如改变施工方法、选择相应的辅助工
法等,确保运营中的地铁1号线结构安全。(3)积累监测资料,为地铁保护区
域内的其他建设项目施工提供参考。
2.2监测项目及监测点布设
鉴于地铁1号线已经开始运营行车,根据现场情况,结合《城市轨道交通结
构安全保护技术规范》CJJ/T202-2013,针对既有地铁结构开展的自动化监测项目
及监测点面布位置如表1所示,监测点布设原则:位于强烈影响区(A类)为
5~10m一个断面;位于显著影响区(B类)为10~15m一个断面;位于一般影
响区(C类)为15~20m一个断面。2.3监测频率及周期原则上每天上报1次停
运期间稳定、合理可靠数据,特殊情况需要上报实时监测数据[2]。监测总工期以
业主委托要求的监测开工日期为起点,至受施工影响的地铁隧道沉降变形稳定
(最后100d的沉降速率小于等于0.04mm/d)为止。
3地铁自动化监测集成技术实际应用
地下室基坑距该市地铁1号线某地铁站盾构区间最近距离为5.8m。地下室基
坑开挖深度约15~18m,基坑底边线周长约400M,面积10800m2。主体结构采用
明挖顺作法施工。
基坑围护结构形式主要采用排桩+内支撑体系+止水帷幕。下沉式广场基坑
位于1号线A、B两站区间正上方,基坑开挖深度约2.49m~6.93m,底边线周长
约98m,面积约890m2。
3.1控制网施测
每条地铁隧道内选取至少4个基准点(CPⅢ点),并能够与相邻点通视,在
适当位置选取工作基点,工作基点需建强制对中观测墩,基准点、工作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热力管网直埋管道施工方案.doc
-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自然资源》单元试卷及答案.pdf VIP
- 2025年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生物和栖息地》单元试卷(含答案).pdf VIP
- 小学科学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期末测试题A(附参考答案)(2022新版).pdf VIP
- 萌宠学 见面课试题及答案.docx VIP
-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单元测试卷及答案(全册).pdf VIP
- 新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知识点总结.doc
- 全国自考《学前儿童游戏指导》全真模拟题(八).doc VIP
- 认知战研究的多学科视角分析.pptx VIP
- 全国自考《学前儿童游戏指导》全真模拟题(七).doc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