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2024血液侵袭性真菌病(IFD)诊疗策略.pdf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24血液侵袭性真菌病(IFD)诊疗策略

侵袭性真菌病(IFD)是血液恶性肿瘤患者及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受

者死亡的重要危险因素。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血液IFD的流行

病学发生了改变,使临床管理面临新的挑战。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王昱教授

在近日学术分享中,特从真菌流行病学变迁视角,分析当前临床诊治挑战,

并提出相应优化策略,以期改善患者生存。

血液科患者中5%~60%可能并发机会性感染[1],而真菌是导致血液科患

者发生感染的重要病原体,约占所有菌种检出病原体的1/3[2]。在我国,

HSCT受者IFD发病率达到26.7%[3,4],合并IFD的血液科患者12个月

病死率可高达43%[5],曲霉菌、念珠菌是血液恶性肿瘤患者常见致病真

菌[5]。

然而,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患者IFD的流行病学发生了改变。例如,BTK

抑制剂和BCL-2抑制剂等靶向药物的应用使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成

为IFD高危人群,使丝状真菌、隐球菌等成为常见致病真菌[6,7]。

实际临床中,血液科患者IFD的流行病学特点究竟发生了哪些独特的改变

呢?

移植前阶段:

基础疾病治疗方式的发展使IFD患者病原体构成复杂,且感染累及部位多

样。研究显示,CAR-T治疗后并发IFD的患者中,以丝状真菌、肺孢子菌、

念珠菌常见[8,9];除肺部感染常见外,中枢神经系统、软组织、肠道等多

个不同部位亦可发生IFD[9]。

移植后早期及中期(0~100天):

HSCT受者抗真菌预防后突破性IFD的发生率高,棘白菌素类药物达到

28.6%[10]。突破性IFD检出真菌耐药率高,可达40%[11];菌种构成朝

向镰刀菌、毛霉菌、尖端赛多孢子菌等少见真菌转变[11,12]。曲霉菌、念

珠菌仍然是主要致病真菌,但耐药问题日趋严峻[13,14,15]。近年来不断

暴发的呼吸道病毒感染也增加了IFD发生风险[16]。此外,我国毛霉菌等

少见真菌的诊断率偏低,可能存在发病率被低估的问题[17,18]。

移植后晚期(100天):

除曲霉菌外,接合菌、其他丝状真菌等少见真菌同样可导致晚期IFD的发

生,中位诊断时间为移植后162~173天[15]。同时,地方性真菌亦不容

忽视,例如组织胞浆菌、球孢子菌等[19]。

总体而言,随着血液恶性肿瘤治疗方案及HSCT技术的不断发展,血液科

患者IFD的流行病学特点不断发生改变。抗真菌预防后突破性IFD的发生

率高,且突破IFD患者的真菌耐药率高,致病菌构成朝向少见真菌转变;

曲霉菌、念珠菌仍是部分血液科患者的主要致病真菌,但耐药率较高,应

引起临床重视。

面对当前血液恶性肿瘤患者IFD的流行病学现状,我们应如何应对?

面对菌谱变化、诊断困难和治疗复杂等挑战,可通过优化策略来应对,其

核心管理原则是早期诊断和恰当治疗[20,21]。

血液恶性肿瘤患者IFD的管理原则:早期诊断、恰当治疗[20,21]

诊断方面,传统检查技术存在一定局限性,PCR、mNGS等新型诊断技术

可为IFD的诊断提供一定参考[20,22-26],应结合患者危险因素、临床表

现、影像学、微生物学检查、预防用药等进行综合评估[20,22]。

治疗方面,常用抗真菌药物的应用面临多重挑战:①抗真菌谱不够广,部

分三唑类药物无法覆盖少见真菌[27];②抗真菌活性不足,三唑类药物耐

药率升高且存在多重或交叉耐药[28];③毒副反应,传统两性霉素B(AmB)

的肾毒性和输液不良反应等[29,30];④药物间相互作用,三唑类药物与常

用免疫抑制剂等存在相互作用[29];⑤治疗性药物浓度检测(TDM)管理

问题,伏立康唑等唑类药物在治疗IFD时常需进行TDM监测,增加了临

床操作的复杂性[31]。

面对以上诸多切实挑战,我们究竟应如何优化血液科IFD治疗策略?

初始经验治疗时应依据当地IFD流行病学特点,同时结合“药物肝肾毒性”、

“与其它药物间相互作用”等因素[32-34],以“4S”策略为原则,即广谱

(Spectrum-wide)、强效(Strong)、安全(Safe)和简便(Simple),

选择恰当的抗真菌药物,以进一步改善患者预后、提高生存率。

广谱:

选择覆盖念珠菌、曲霉菌、隐球菌、毛霉菌等多种致病真菌

文档评论(0)

155****2464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