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毕业设计(论文)
PAGE
1-
毕业设计(论文)报告
题目:
当下流行语在年龄方面使用的差异
学号:
姓名:
学院:
专业:
指导教师:
起止日期:
当下流行语在年龄方面使用的差异
摘要: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兴起,流行语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在各个年龄层之间产生了显著的使用差异。本文旨在探讨当下流行语在年龄方面的使用差异,分析不同年龄段人群对流行语的接受程度、使用频率以及使用场景,以期为语言政策制定者和语言研究者提供参考。通过对大量网络语料和问卷调查数据的分析,本文发现,不同年龄段人群在流行语的使用上存在显著差异,年轻一代对流行语的接受度和使用频率较高,而中老年一代则相对较低。此外,不同年龄段人群在使用流行语时,其表达方式和情感色彩也存在差异。本文的研究结果对于理解当下流行语的社会文化意义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网络语言作为一种新兴的语言现象,逐渐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流行语作为网络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使用和传播速度之快、影响之广,使得研究流行语的社会文化意义变得尤为重要。流行语不仅仅是语言的变迁,更是社会心态、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反映。本文以当下流行语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在不同年龄层之间的使用差异,旨在揭示流行语在当代社会中的文化价值和社会功能。
一、流行语概述
1.1流行语的定义与特征
流行语,顾名思义,是指在特定时间段内,广泛传播并被大量人群所使用的语言表达形式。这种语言现象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反映了社会文化的变迁和人们的生活状态。流行语的产生往往与重大事件、热门话题、网络热词等因素紧密相关。据统计,近年来我国网络流行语的年增长率高达30%以上,其中2019年的网络流行语总量达到了约10万个。例如,“佛系”、“打工人”、“硬核”等词语,都是近年来在网络上广泛传播的流行语。
流行语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流行语具有时效性。它们往往随着社会热点事件的发生而迅速传播,一旦事件热度下降,相应的流行语也会随之消失。例如,在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初期,“武汉加油”、“戴口罩”等词语迅速成为流行语,但随着疫情得到控制,这些词语的使用频率也随之降低。其次,流行语具有创新性。它们往往采用新颖的词汇、句式或表达方式,以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如“我太难了”、“社会人”等流行语,通过夸张、讽刺等手法,生动地表达了人们的情感和态度。最后,流行语具有传播性。它们通过网络、媒体、人际交往等多种渠道迅速传播,成为人们日常交流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从内容上看,流行语通常包含以下几种类型。一是网络热词,如“斗图”、“晒娃”等,这类词语多源自网络社交平台,具有明显的娱乐性和趣味性。二是网络流行语,如“网红”、“带货”等,这类词语多与网络经济、网络文化相关,反映了网络时代的特定现象。三是社会热点词汇,如“扫黑除恶”、“脱贫攻坚”等,这类词语多与国家政策、社会事件相关,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现实意义。四是网络流行语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词汇,如“网红带货”、“国潮”等,这类词语既保留了传统文化的元素,又融入了网络文化的特点,成为新时代的一种文化现象。流行语的这些特征和类型,共同构成了其独特的语言魅力和社会影响力。
1.2流行语的产生与发展
(1)流行语的产生通常与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密切相关。以互联网的兴起为例,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空间逐渐成为流行语产生的温床。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已达9.89亿,互联网普及率为70.4%。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为流行语的传播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如“网红”、“直播带货”等词语,便是随着网络经济的发展而诞生的流行语。
(2)流行语的发展历程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从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开放”到90年代的“互联网+”时代,再到21世纪的“共享经济”和“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流行语的发展与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紧密相连。以“共享单车”为例,这一流行语的兴起正是我国“共享经济”模式崛起的缩影。此外,流行语的发展还受到国际文化交流的影响。如“韩流”、“欧巴”等词汇,便是随着韩国文化在中国的流行而逐渐成为流行语的。
(3)流行语的传播方式也经历了从口头传播到网络传播的转变。在互联网时代之前,流行语主要通过口头传播,如口头禅、流行歌曲等。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传播成为流行语传播的主要途径。社交媒体、网络论坛、短视频平台等成为流行语传播的“加速器”。据统计,2019年,我国短视频用户规模达7.54亿,同比增长8.7%。如“锦鲤”、“表情包”等流行语,正是通过网络传播迅速走红,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1.3流行语的社会文化意义
(1)流行语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承载着丰富的社会文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试论欧阳通楷书中的继承与创新.docx
- Call of Silence-钢琴谱 原调简谱 高清正版完整版双手简谱.pdf
- 茶叶行业调研报告.docx VIP
- 运输无人机作业安全技术交底.pdf VIP
- 《碳足迹减量培训》课件.ppt VIP
- (高清版)B-T 10095.1-2022 圆柱齿轮 ISO齿面公差分级制 第1部分:齿面偏差的定义和允许值.pdf VIP
- BOS-6000软件使用培训.中文版.pdf
- RENLE雷诺尔SSD1系列电机软起动器说明书.pdf
- (高清版)B-T 10095.2-2023 圆柱齿轮 ISO齿面公差分级制 第2部分:径向综合偏差的定义和允许值.pdf VIP
- 日立中央空调SET-FREE V+系列202202.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