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毕业设计(论文)
PAGE
1-
毕业设计(论文)报告
题目:
中国网络流行语十年变迁的启示
学号:
姓名:
学院:
专业:
指导教师:
起止日期:
中国网络流行语十年变迁的启示
摘要:本文通过对中国网络流行语十年变迁的研究,分析了流行语在语言表达、社会现象反映、文化交流等方面的作用和影响。研究发现,网络流行语的演变反映了社会变迁、文化融合以及科技发展等多方面因素,对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以及语言使用习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从流行语的历史演变、社会文化背景、传播特征等方面进行探讨,旨在揭示网络流行语变迁背后的社会文化内涵,为我国语言政策制定和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快速发展,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独特的语言现象,已经成为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网络流行语的研究逐渐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本文以中国网络流行语十年变迁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在社会文化、语言传播等方面的作用和影响。研究背景如下:首先,网络流行语是互联网时代语言创新的重要表现,反映了社会变迁、文化融合以及科技发展等多方面因素。其次,网络流行语具有传播速度快、覆盖范围广、影响深远等特点,对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以及语言使用习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最后,网络流行语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互联网时代的社会文化现象,为我国语言政策制定和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第一章网络流行语概述
1.1网络流行语的定义与特征
(1)网络流行语,顾名思义,是在互联网环境下迅速传播并广泛使用的语言现象。它通常由网民创造,通过社交媒体、论坛、即时通讯工具等渠道迅速传播开来。网络流行语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反映了社会热点、文化趋势和网民心态。与传统词汇相比,网络流行语往往更加生动、形象,易于记忆和传播。
(2)网络流行语的定义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阐述。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看,网络流行语是语言在互联网环境下的创新和演变,它突破了传统语言规范的束缚,形成了独特的语言风格。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网络流行语是文化传播和社会互动的重要载体,它反映了社会变迁、价值观念和群体认同。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网络流行语具有高度的传播效率和广泛的覆盖范围,它能够迅速传递信息,影响人们的认知和行为。
(3)网络流行语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网络流行语具有时效性,它们往往与当前的社会热点事件、网络事件紧密相关;其次,网络流行语具有创新性,它们常常采用谐音、缩写、网络用语等手法,创造出新颖的表达方式;再次,网络流行语具有群体性,它们往往在特定的网络社区或群体中形成并传播;最后,网络流行语具有娱乐性,它们往往能够引发共鸣,为人们带来欢笑和轻松。
1.2网络流行语的发展历程
(1)网络流行语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末至21世纪初的互联网初期。在这个阶段,随着BBS、论坛等网络平台的兴起,一些简单的网络用语和表情符号开始出现,如“886”、“呵呵”等。这些词汇虽然简单,但已经体现了网络语言的创新和趣味性。
(2)进入21世纪,随着社交媒体的快速发展,网络流行语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以微博、QQ空间为代表的社会化媒体平台使得网络流行语的传播速度大大加快,如“给力”、“神马”等词汇迅速走红。这个时期的网络流行语更加贴近日常生活,反映了年轻人的时尚追求和幽默感。
(3)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网络流行语进入了爆发式增长的阶段。微信、抖音等短视频平台的兴起,为网络流行语的传播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这一阶段的网络流行语更加多样化和个性化,涵盖了社会热点、网络事件、明星话题等多个方面,如“蓝瘦香菇”、“斗图”等词汇成为了流行文化的代表。网络流行语的发展历程见证了互联网文化的蓬勃发展和网民语言的不断创新。
1.3网络流行语的社会文化背景
(1)网络流行语的社会文化背景是多元而复杂的,它深受社会变迁、文化融合、科技发展等因素的影响。首先,社会变迁是网络流行语产生的重要背景。随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结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变化。这些变化为网络流行语的诞生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土壤。例如,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涌现出的“拼爹”、“逆袭”等词汇,反映了社会阶层流动和个体奋斗的普遍现象。
(2)文化融合也是网络流行语社会文化背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碰撞日益频繁,各种外来文化元素不断融入我国社会。网络流行语作为文化交流的载体,不仅吸收了外来文化的精华,还结合了本土文化的特色,形成了独特的语言风格。例如,“网红”、“带货”等词汇,既体现了互联网文化的特征,又融入了我国传统商业文化的元素。
(3)科技发展对网络流行语的社会文化背景产生了深远影响。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信息传播速度大大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中职班主任育人故事.docx VIP
- 四年级劳动教育素养模拟监测题.docx
-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宇宙》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pdf VIP
- 新工科背景下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工程伦理教育融合的教学改革探索.docx VIP
- 2025邯郸武安市选聘农村党务(村务)工作者180名笔试备考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 VIP
- 排水设施保护方案 2.doc VIP
- 企业架构数字化转型规划.pptx VIP
- 中国通信运营商AI+DevOps实践报告(2024).docx VIP
- 中职班主任_班级管理案例分析.doc VIP
- 2020年度《亚洲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研究报告》-戴德梁行-202106.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