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中医和古典中医概要.ppt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淄博职业学院药学系马伟辰

古典中医(汉代以前)四大经典—1.《黄帝内经》张仲景的《伤寒卒病论》现分为2.《伤寒论》和3.《金匮要略》4.《神农本草经》代表了中医的最高水平现代中医(汉代以后)现代中医主要是继承了1.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寒凉派,李东垣-补土派,朱丹溪-滋阴派,张子和-攻下派)2.明代张介宾等补肾的学说3.明清时期的“温病”学派,代表人物:叶天士(卫气营血辩证)和吴鞠通(三焦辩证)

上篇现代中医概要

A现代中医主要传承于金元四大家和明清温病学派。现在中医专业的教学内容主要有以下几部分:B《中医基础理论》C《中医诊断学》(包括四诊和辩证)D《中药学》和《方剂学》E中医各科,包括内外妇儿各科

哲学基础(道、阴阳、五行)01对“人”的认识–身心合一、形神合一02脏腑(五脏、六腑、奇恒之腑)03经络04气血津液05对“疾病”的认识06六淫邪气和疫疠(风寒暑湿燥火)07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08饮食劳逸09气滞痰饮瘀血101、中医基础理论

《素问.生气通天论》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阴阳是对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阴阳者,一分为二也”一、阴阳的概念及属性

五行的特性《尚书·洪范》中箕子解释五行:“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曰稼穑”A五行相生木?火?土?金?水B五行相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C二、五行学说

三、藏象学说“藏”,藏于体内的脏腑;“象”,外部的器官,或是征象的意思。包括结构功能五脏肝心脾肺肾多坚实化生和储藏精气血津液六腑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多中空受纳和腐熟水谷,传化和排泄糟粕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似六腑,多中空似五脏,藏精气

外感病因—六淫、疫疠内伤病因—七情、饮食、劳逸病理产物形成的病因—气滞、瘀血、痰饮其他病因—外伤、虫兽伤现在一般把病因分为四类:四、病因

诊法望诊望面色、局部望诊、舌诊问诊听声音、嗅气味问诊问寒热、问汗、问痛等切诊切脉等辨证总纲—八纲辨证外感—(温热邪气)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寒邪)六经辨证内伤—脏腑辨证2、中医诊断学

病、证、症的区别症症状(主观)病人的自我感觉疼痛体征(客观)医生对病人的诊察。发热恶寒证证候一系列有机症状的总称。一证可见于多种病中肾阴虚证—腰膝酸软,眩晕耳鸣,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形体消瘦,舌红少苔,脉细数。病病名是对疾病全过程的概括。一病可以包括数证感冒分为风寒证和风热证。

01.概念:八纲是指表、里、寒、热、虚、实、阴、阳02.八个辨证的纲领。03.表里——辨别病位的浅深04.寒热——辨别疾病的性质05.虚实——判断邪正的盛衰06.阴阳——划分疾病的类别一、八纲辩证

卫气营血辩证叶天士汲取前人学术经验和运用传统理论,分析、解决实践中的诊治问题,不断总结、探索,提出新的思维,创建了卫气营血辩证。卫分(初期阶段)肺卫气分(中期)病位肺、胃、肠、胆、脾、膀胱等营分(严重阶段)心与心包血分(晚期阶段)心、肝、肾

卫气营血辩证治法01卫分证汗之---银翘散02气分证治疗大法清气---白虎汤03营分证透热转气---清营汤04血分证凉血散血---犀角地黄汤05

心病辩证肺病辩证脾病辩证肝病辩证肾病辩证5.4.3.2.1.三、脏腑辩证

妊娠期间,禁用或慎用剧毒类、有毒类、活血类、温热类等中药。单个药的性味归经、功能主治、适应症、使用方法和注意。中药应用配伍禁忌服用法煎煮法药性理论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3、中药学

解表药(又分为祛风寒和疏散风热药)清热药温里药(祛寒药)祛风湿、燥湿、芳香化湿类药祛邪类中药以祛除风寒暑湿燥火六淫邪气为主要功效的药物。01理气药活血化瘀药和止血药止咳化痰平喘药调理气血津液的药物02

开窍药安神药收涩药外用药对症治疗的药物补虚药分为补气药、补血药、补阴药、补阳药

4、方剂和中成药01组方原则君臣佐使02使用方法加减配伍、药量变化、剂型变化03常用方剂和中成药的功效、主治、使用注意等。

下篇古典中医

四大经典的思路汉代以前的中医中医四大经典--《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另一说是《内经》、《神农本草经》、《难经》、《伤寒卒病论》)《内经》分为《素问》和《灵枢》

扁鹊《难

文档评论(0)

136****077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